高等教育改革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唐玉光,房剑森 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5-1字数:版次: 1页数: 32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3560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从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系统中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最终使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整体的优势,并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实现目标。本书可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根据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解,我们把全书的结构划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历史的简要回顾。从传统大学向近代大学的转变、“象牙塔”向“社会驿站”的转变、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概括。第二章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大学内在因素,从多个角度认识它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三章阐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从体制目标、结构目标和质量目标三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第四章论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高等教育改革明确了目标后,如何运用各种策略实施改革,改革的进程如何发展,需要关注什么问题,成为第四章所要研究的内容。第五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代价。任何改革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代价的付出,只是代价付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第五章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代价问题和代价的合理性及其选择。第六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撑系统。高等教育改革要实现预期目标,要顺利实施,要付出最小代价,以取得最大成功,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也包括大学内部各方面的支持,这是第六章所研究的问题。第七章是高等教育的观念变革。高等教育改革,观念的变革是先导。第七章所涉及的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高等教育的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第八章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体制改革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2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这是第八章所关注的内容。第九章是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是核心。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制度都提出了改革要求,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第十章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产业化”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
一、第一次高等教育改革:传统大学向近代大学的转变
二、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由“象牙塔”向“社会驿站”转变
三、第三次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四、几点结论:兼谈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危机
第二章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一、经济: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动因
二、政治: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三、文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动因
四、科技: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因
五、内力:高等教育改革的综合因素
第三章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目的、目标与目标价值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第四章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概述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类型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高等教育改革的代价
一、高等教育改革代价的本质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代价问题
三、高等教育改革代价的合理性及选择
第六章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撑系统
一、政府:支撑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
二、社会:支撑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环境
三、大学:支撑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环境
第七章高等教育的观念变革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观
二、高等教育的本质观
三、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观
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观
第八章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论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20年回顾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五、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第九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目标的改革
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教学管理改革:制度化建设
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五、高等教育的终身化
六、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等教育改革广泛开展的时期。要认识今天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革,必须尽可能地从历史的角度着手,因为,“历史方法研讨的是变革与稳定”,“历史的叙述帮助我们触及基础,接触系统的基本特性以及他们的原因和后果。历史成为和变革与稳定有关系的事情”。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予中世纪,发展到今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赫斯荻在《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中,把大学的历史性变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世纪到产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大学是超群脱俗。探究真理的“象牙之塔”。
第二阶段,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大学进行的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专门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加强了实用性。
第三阶段,进入20世纪后。这一时期大学伴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而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扩张使之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哈罗德珀金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或称四个转折点:
第一阶段,12世纪,一种独特机构——中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的最初几个世纪中,以其趋向于行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正统模式而适应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并长期生存下来。
第二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和苏格兰大学的衰落与复兴。从17世纪开始,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衰落现象,学院声誉下降,经院哲学盛行,学术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人数下降,学校门可罗雀……19世纪英国开始创立新大学取代古大学,使英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复兴之路。
第三阶段,19世纪德国大学的变革阶段。德国大学的变革肇始于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其改革体现了一种专业化的、以研究为方向的大学理念,如设立专门化的单科教授职位,以讲座为中心,以研究为基础进行教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