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考察记
分類: 图书,历史,民族史志,
作者: 张江华,揣振宇,陈景源著
出 版 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05793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过去在关于墨脱县的民族调查和研究的论著中,大多只关注民族文化的一般表象,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存在的生态因素。本书则突出了生态环境与当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通过我们对大峡谷里世居民族的研究表明,一些文化现象的存在原因,如果不联系那里特殊的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作出圆满解释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意义
一、重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将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结合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墨脱县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地名
二、地形、水系
三、气候和天然植被
四、珍稀物种——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
五、生态环境中劣势的一面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自然灾害示例
(二)大规模道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过度开垦刀耕火种地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第三章 门隅、珞瑜诸族部历史性迁徙的生态环境因素
一、古代墨脱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良好场所
二、墨脱生态环境的优越促成历史上门巴族的迁入
三、珞巴族概况及从上珞瑜的迁出
四、清末清军戍边时墨脱的生态环境状况
五、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藏族及其他民族在墨脱定居
第四章 生态环境与刀耕火种农业的关系
一、现代刀耕火种是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农耕方式
二、墨脱县刀耕火种地的不断扩大
三、墨脱县刀耕火种及常耕地的经营
(一)刀耕火种的方法
(二)常耕地的水稻、旱稻及蔓加的种植
(三)主要农具、粮食加工机具及农业机械化的困难
(四)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五)农作物的病虫害和防治
四、具有山区特色的家庭副业
(一)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及现状
(二)传统的狩猎和今日的禁猎
(三)采集活动今昔
(四)家畜饲养及县牧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五)历史上的物物交换和今日民间市场的萌芽
第五章 生态环境与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历史上的交通和传统运输
(一)连接高原的两条主要交通线
(二)传统运输
二、解放后的道路建设和维护
(一)乡村道路建设及受灾情况
(二)波一墨公路建设
三、交通运输现状
(一)道路特点
(二)传统运输方式的变化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交通的关系
(一)交通严重滞后是墨脱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保护环境与改善交通条件并重
五、邮电和通讯
第六章 墨脱县的医疗卫生与疾病防治
一、病魔常至的墨脱县和对流行病的初步遏制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初创阶段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缓慢发展阶段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阶段
三、医疗卫生条件和防病治病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本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落后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的严重问题
(三)旧观念和不良生活习俗带来的问题
四、改善医疗条件是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继续贯彻“一个为主两个面向”的工作方针
(二)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
(三)充分发挥乡村医务人员的作用
(四)给墨脱县以特殊的政策和支援
第七章 特殊生态环境对当地民族物质生活和礼俗观念的影响
一、适应气候和环境特点的服饰
二、与生态环境相应的农作物和食物
三、适应湿热气候的住房
四、生态环境对出行观念的影响
第八章 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宗教、禁忌和丧葬
一、原始宗教——苯教
(一)门巴族在宗教上的原始观念
(二)苯波的种类和产生
二、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传播
三、禁忌和预兆
(一)若干忌日和忌讳
(二)对动植物异常现象征兆的忌讳和解释
(三)有关梦的联想和解释
(四)有关病人和生孩子的禁忌
四、丧葬
第九章 墨脱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高标准修路,减少“建设性”破坏
(一)波一墨公路要按照干线公路的标准修筑
(二)特殊路段需特殊处理
(三)保护和恢复路旁植被
二、进一步退耕还林
三、保护好森林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一)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保护森林为核心
(二)用法制保护森林、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三)孟加拉虎由“虎害”变为重点保护
动物的过程
四、种植经济林木,实行建设性开发
(一)建立黑木耳和蘑菇种植场
(二)建立果园和栽培观赏植物
(三)建茶园、茶山
(四)保护、利用野生油料和引进油茶
(五)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
五、开展生态风光和人文旅游
(一)旅游线路和方式
(二)旅游收入测算
(三)加强“软件”建设
(四)开发旅游纪念品
(五)防止环境污染
附录:中国古代思想家及现代中外学者有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论述
一、古代思想家、学者的相关论述
(一)大自然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尊重它
(二)自然是物质的,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人与自然不能分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以人为中心,掌握复杂的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五)保持事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二、借鉴国内外地理学科的相关理论
(一)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与种族、民族文化的关系
(三)生态环境研究要以人为中心
(四)对国外生态环境理论只能择其精华而用之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意义
一、重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十分关注的大问题。生态环境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二是生态,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环境是以某实体作为参照物而言的,某实体形成一个中心,围绕在它的周围的事物就是环境。具体的实体很多,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里所说的实体是指人类群体,人类群体就是环境的中心,其周围的事物就是他们的环境。人类群体所处的环境,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报告指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多种相互联系的自然要素构成,形成自然环境的一定状态,这就构成人类的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的构成看,又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为生态,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条件和资源,包括空气、阳光、山、水、土地、野生动植物及各类矿藏等,形成自然生态环环相扣的链条。人为生态是指经过人类的劳动和其他活动形成的环境,如房屋、道路、人造景观和人工培植的林木、草场等一切人工造就的环境,它是经过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人为生态对自然生态会产生各种影响,如果人口愈密集,修建的房屋、道路愈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程度就愈大。如果发生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就可能会出现山林变荒坡、绿洲变沙漠的结果。而人工林木的种植,则能减轻不良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如1929年代,世界人口为17.803亿,①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1995年代达到57亿,每年以59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无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都被过量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而不协调的状态。许多国家和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并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针对发达国家只顾经济发展而危及环境与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学者卡尔逊女士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表达了她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忧虑,向人们提出了警示,促使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发了相当多数国家的强烈关注,为以后关怀地球和善待自然的理性思考投下了第一缕健康的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