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德与中国文化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段怀清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6491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在关注到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对白璧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阐述,并对国内学术界一直很少直接涉及的白璧德的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对白璧德主要著作的读解,予以了提纲挈领式的揭示说明。不仅如此,本书还对陈寅恪、汤用彤等与白璧德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发阐,而且,对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批评与白璧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契合,作了历史性的勾勒与理论上的阐明。
作者简介
段怀清 师从于陈思和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执教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以及现当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性的地平线》(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冀沩短诗选》(汉译英,合译,香港银河世界出版社)、《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理雅各:传教士与汉学家》(合译,即出)、《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学知识分子》(专著,即出)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白璧德
第二节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
第三节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
第一节 白璧德及其人文思想概述
第二节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
第三节 更高意志:人文主义与宗教
第四节 内省: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第五节 道德想象:人文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批判
第六节 古典经典与人文标准:人文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
第三章 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
第一节 白璧德与东方经验的意义
第二节 白璧德与儒家思想传统
第三节 白璧德与早期道家思想
第四章 白璧德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第一节 白璧德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概述
第二节 《学衡》与“学衡”派知识分子联盟
第三节 白璧德与梅光迪
第四节 白璧德与吴宓
第五节 白璧德与梁实秋
附录
附录一 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英文著作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 白璧德的著作
附录四 有关白璧德的研究论文与著作选录
附录五 本书参阅过的部分与白璧德的中国知识相关的1860~1940年间英美中国学著作中文献目录及相关要点摘引(含期刊、报纸)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二章 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
第一节 白璧德及其人文思想概述
一、生 平
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美国哈佛大学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也被认为是20世纪前三十年美国最有特色的知识分子运动一一新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出生于俄亥俄州。1885年进入哈佛大学(当时还是哈佛学院),而在此之前,白璧德曾经在纽约的大街上做过报童,在辛辛那提附近农场干过杂活儿,在怀俄明当过牛仔,甚至还一度在辛辛那提做过专门报道有关法院新闻的记者。他的这些早期经历,在19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并不发达而且也未普及的美国其实并不鲜见,不过也曾一度让那些批评他为美国绅士传统(genteel tradition)冥顽不化的坚守者的人颇为不解。或许因为不满于哈佛当时不少专业设置上所存在着的“卖弄学问”和“褊狭”的思想倾向,白璧德读书期间并非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学生,事实是,他经常缺课——而这些经历,又成为他后来对美国大学“选课制”、博士学位制度和人文教育予以全面批判的现实引发一一或者说,白璧德自己的求学、思想与学术经历本身,似乎成为了他后来批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面镜子。他大学三年级时曾经到欧洲游学,并于1889年从哈佛古典学专业(classics)毕业。从这一点上说,白璧德的古典文化思想“情结”,不能说与他的专业教育背景一点关系也没有。毕业后他曾经短期执教于蒙大那(Mon—tana)学院。白璧德希望自己能够深入钻研东方学(The 0riental StLldies),这无疑为他后来人文思想中颇为醒目的东方历史语言背景和思想要素提供了一个机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只不过他此时所关注的东方学,就其个人而言,更多的是指古代印度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而还没有呈现出后来对于中国古代儒家人文思想传统的浓厚兴趣。1891~1892年,白璧德自费赴法国巴黎大学,跟着梵文教授烈雄(Sylvain Levi)学习工作了一年。后返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与他一生的知识思想同伴穆尔(P.E.More)一道,师从拉曼(Charles Lanman)教授继续学习东方语言并开始从事东方研究。1893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先是在威廉姆斯学院教授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等语言,旋即回母校哈佛大学执教,在法语系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古典学系担任教职并在此度过余生(1894~1933)。当时白璧德在古典学术方面已经显示出坚实基础,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古典经典语文学式的、学究式的机械、零碎的阐释,他期待着世纪之交的美国人文学术研究与人文批评能够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和境界。尽管在希腊和罗马经典方面同样知识渊博,个人兴趣也浓厚,但白璧德并没能够在古典学系获得教职,而只是在法语系的比较文学方向授课。他对西方古典经典“微言大义”的个人主观思想色彩浓厚的激活式的现代诠释,遭到了他的不少同事的怀疑、反对甚至敌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自己同事关系紧张,更不能够作为依据来说明他在性格上甚至人格上存在着缺陷。他对当时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E1iot)所倡导的“选课制”和“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大学教育中所带来的“实际后果”的公开批评,不仅让他承受了在教职晋升上的压力,甚至还让他的教职几乎岌岌可危。而他对以“进步主义”、“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美国现代主流思
想正本清源式的清理批评,又让他一直身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左翼知识分子的“围剿”之中直至去世。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和教师,他的声誉却在不断上升(尽管他一直都没有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公众人物),并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有人甚至因此认为,或许正是因为上述这一切,才最终使得他于1912年升任正教授。1922~1923年,白璧德曾作为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给法国听众讲授法国文学。1926年,白璧德成为法兰西学院(Inst,itute of FraFlce)的通信院士。1930年,他当选为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Letters)。白璧德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1932年,白璧德被美国波多茵学院(Bowdoin College)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这也是一所曾经培育过多名美国总统的学校。1933年7月15日,白璧德病逝于麻省剑桥的哈佛大学家中。1960年,白璧德当年的学生蒲锡(Nathan Pusey)出任哈佛大学校长,在他的大力促成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设立白璧德教授席位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