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物古迹旅游:古代坛庙

分類: 图书,旅游,国内游(综合),
作者: 朱耀廷 等编著
出 版 社: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0-1字数: 195000版次:页数: 234印刷时间: 199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42105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古人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是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思想、社会观念及典章制度密切相关的。因此,作为祭祀场所的坛与庙,绝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构架,从其选址、规划、造型到材料的使用、技术的处理,都深深地受到了某种思想、观念及制度的影响,并且强烈地表现出了这种思想、观念及制度的特点,从而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及精神文化提供了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原始材料。例如,北京明清太庙那3座黄琉璃瓦庑殿顶的大殿,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的基本特点作了形象的说明;而天坛圜丘坛及地坛方泽坛的圆、方形结构,则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便是从纯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坛庙建筑也具有极高的物质史料的价值,在许多地方都超过了文献材料。
目录
序言
一、崇拜与祭祀
二、祭坛与祠庙
第一章尊神的礼拜舞台——祭坛
一、祭坛说略
二、北京天坛与祭天
三、北京社稷坛与社稷崇拜
四、北京地坛与祭地
五、北京先农坛与籍田之礼
六、北京日坛、月坛与祭日、祭月
1.日坛与祭日
2.月坛与祭月
第二章祖宗的享堂——宗庙与家庙
一、宗庙简说
二、考古所见宗庙遗址
1.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基址
2.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
3.凤翔马家庄秦国宗庙遗址
4.西安王莽宗庙遗址
三、北京明清太庙
四、太原晋祠
五、民间祭祖与祠堂
六、长清孝堂山石祠与嘉祥武氏祠
七、歙县呈坎村宝纶阁
八、绩溪龙川胡氏宗祠
九、诸暨边氏祠堂
十、广州陈家祠堂
笫三章儒教的圣地——孔庙
一、历代的尊孔与祭孔
二、孔庙建筑的基本特点
三、曲阜孔庙
四、北京国子监孔庙
五、南京夫子庙
六、其他著名孔庙揽胜
1.平遥文庙
2.衢州孔庙
3.苏州文庙
4.安训文庙
5.建水文庙
6.台南孔庙
第四章上古对德贤王的尊堂
第五章全民的教馆——忠臣祠庙(上)
第六章道德的讲习所——忠臣祠庙(下)
第七章社会良心的纪念馆——文人祠庙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天地尊神的礼拜台——祭坛
一、祭坛说略
“坛”,《说文解字》释为“祭场”,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但在盟誓、朝会、封拜之时,古人也经常筑坛行事以示郑重,例如当年刘邦就曾筑坛聚会,拜韩信为大将。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例如,在辽宁凌源县城子山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即坐落在山顶;位于凌源、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亦在高山之顶;而在浙江余杭的瑶山之顶,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
从有关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早在距今大约4500年的史前时期,祭坛建筑在材料、形制、规模等方面已表现出了相当的复杂性。红山文化的祭坛以石头为基本材料,形制以圆形为主,但在具体构造和建筑规模上却有很大差别:阜新县胡头沟的祭坛,是以埋葬一个死者的墓坑为中心,按6.5米左右的半径置放一圈彩陶碎片,再于这个碎陶片圈上建成一个石围圈,石围圈的两端并不闭合,一端延伸至圈外,好似围圈的入口,在圈外还建有一座石椁墓;喀左县东山嘴遗址的主体部分是用石块堆砌的一座方形和一座圆形的坛状建筑(如图1-1)。此外,由于这里曾是人们长期使用的祭场,所以还存在着若干个不同时期的方形或圆形基址。这种圆方结合的形式,是明清时期北京天坛建筑的基本模式。但东山嘴遗址并非是祭天的场所,从其出土的那些丰乳肥臀的裸体孕妇泥塑来看,这里祭祀的对象当是“地母”之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