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物古迹旅游·长生不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
分類: 图书,旅游,国内游(综合),
作者: 朱耀廷 等编著
出 版 社: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10-1字数: 195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199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42105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它有一个庞大的神仙集团,这些神仙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南梁道教学者陶弘景专门写作了《真灵位业图》,目的就是给道教传说中的各路神仙排座次。他把神仙世界分为七级,每一级都是一元化领导,设一位主神,左右配以两位或若干位助手。其中道教尊神地位最高,相当于人间的帝王,因此他们在天界的住处和办公地点也是金碧辉煌,相当于帝王的宫殿,故而被称为“宫”;然后是道教的创始者与各个道派的祖师,他们活动过的地区被奉为道教祖庭,有的被称为“宫”,有的则被称为“观”;而一般的仙人、真人或山神、地鬼其地位只相当于人间的各级臣子,因此供奉他们的地点只能称为“观”或称为“庙”;还有一些道士结草为庐,或自寻山林修行,也留下了一些道教建筑,这些建筑充其量只能叫作“道院”。道教宫观的等级划分,不仅与所供神仙的地位有关,而且与人间帝王的尊崇程度有关。唐代皇室尊老子为祖先,终南山的楼观台由“观”升为“宫”;明成祖尊奉张三丰,大建武当山宫观,不仅建了金殿,还修了紫禁城;以吕洞宾为首的八仙受到人们尊崇,西安就建了八仙宫;长春真人丘处机受成吉思汗接见,下诏准其居住燕京长春宫;明初不重视全真道,则下令将长春宫改为白云观。而五岳神由于皆有历代朝廷封的帝王称号其神庙便都如帝王宫殿般壮丽辉煌。由此可见,道教宫观地位的高下,不仅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且与封建朝廷有直接关系。
道教宫观的等级不同,建筑规格与建筑材料也有很大差别。在人间,房屋建筑分为三个等级:即殿式建筑、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道教宫观的建筑也大致上与此相当。如尊神宫殿一般为殿式建筑,允许用黄琉璃瓦覆顶,允许有崇台基座,允许用龙凤图案等。而一般神灵的庙宇,如各地的城隍庙等,就只能是大式建筑或小式建筑,绝不能使用黄琉璃瓦,也不能设重檐屋顶。从建筑材料看,又分为金、铜、玉、石、砖、瓦、木、竹等,只有著名的宫观才能用金、铜,如武当山金殿等,其他宫观则只能等而下之。
道教宫观占地的多少,院落的大小,是分为几进几路,还是只有一路一进,这也与所供神仙地位的高低、与朝廷是否尊崇有关。这种严格的封建等级思想与老子、庄子返朴归真、无为而治的主张,与张角、张鲁的造反思想都是格格不入的,它是封建社会加到道教身上的历史烙印,并不值得欣赏与提倡。
目录
序言
一、丧葬礼俗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历史回顾
1.葬法和葬式
2.葬具和随葬品
3.坟丘、墓穴和墓地建筑
4.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等级性与政治性
2.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
3.“事死如事生”的法则
4.深受“堪舆学说”等迷信的影响
第一章明间的宫殿——历代帝王陵寝
一、甲国百代日习陵寝制度
二、殷商王陵
三、秦始皇陵
四、汉代帝陵
1.高祖长陵
2.武帝茂陵
3.光武帝原陵
五、魏晋南北朝帝陵
1.西晋帝陵
2.方山永固陵
3.北魏宣武帝陵
4.南朝帝陵
六、唐代帝陵
1.昭陵
2.乾陵
3.顺陵
七、宋辽金帝陵
1.宋陵
2.辽代帝陵
3.金代帝陵
八、明代帝陵
1.孝陵
2.十三陵
九、清代帝陵
1.关外三陵
2.清东陵
3.清西陵
十、其他帝陵
1.南唐二陵
2.前蜀王建墓
3.吐蕃藏王墓
4.西夏王陵
第二章幽界的殿堂——历代王侯墓
一、先秦时期的王侯墓
1.随县曾侯乙墓
2.平山中山王墓
二、汉代王侯墓
1.马王堆汉墓
2.广州南越王墓
3.满城中山靖王墓
4.霍去病墓
5.大葆台汉墓
6.曲阜九龙山汉墓
三、唐以后王侯墓
1.唐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
2.明蜀王陵
3.靖江王陵
4.明潞简王墓
第三章嵌砖砌石的羙屋——汉代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
第四章施纹绘彩的画室——历代壁画像
第五章重建的家宅——宋元时期仿木结构雕砖墓
第六章青山处处埋忠骨——历代名人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仙山福地竞逍遥——厦教名山游
一、道教与名山
道家崇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历史上的仙真高道,哪个没在山中作过隐士?老子演道终南山,张陵创教青城山,罗浮山葛洪炼丹,华山陈抟高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道教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洞天福地,也无一不是在名山大川之中。可以说道教文化自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家为什么崇山?这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有直接关系。古人认为山是神灵的居所。“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特别是那些或险峻、或秀丽的大山,都有“正神”统治,有的还有“地仙”活动。《说文》日:仙者,“人在山上貌”,就是指那些入山修道而长生不死者。道士们在那里修炼,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和仙人的指点。其次,道家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遁世隐修。而深山正是他们理想的世外桃园。再次,山中有着丰富的矿物质和药用植物,这些丹砂铅汞和灵花仙草,为隐士们采药炼丹,制作“不死之药”,提供了必要条件。葛洪在《抱扑子》一书中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又说:“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是以古之遭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并讲了大量的登山禁忌、斋戒等注意事项。他还列举了一大批有正神和地仙居住、适宜修道合丹的名山,成为后世洞天福地的张本。
因此,千百年来,众多的道家隐士,遁迹于名山大川之中,“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潜心修道。他们还不断地开山辟路,凿洞筑庵,为名山的形成和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隋唐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家庵观遍布名山。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著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就列举了100多座道教名山。明清以来,道教衰微,许多道教名山都成了佛教圣地,道观也破坏严重,十不存一。清代戏剧家李渔的一句名联如是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