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许玉乾 著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1字数:版次: 1页数: 30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1367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把自己近几年对理论创新的思考和研究同哲学批判联系起来,试图从哲学上去考察和探究理论创新的深层动力。在本书的导言部分,在初步阐述哲学批判的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哲学批判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在论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哲学批判和理论创新的实践性;第一章通过对哲学批判的理论考察来表达哲学批判并非一成不变的思想;第二章从哲学批判的角度,对理论创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论述;第三章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了哲学批判的历史跃迁;第四章从理论创新的心理机制和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角度,考察了理论创新的微观机制;第五章就党的思想路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六章是在第五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行了考察;最后一章从党的理论成熟和政治成熟的角度对理论创新和哲学批判的意义进行了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哲学批判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批判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哲学批判的创新效应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
第四节 哲学批判的实践指向与理论旨趣
第二章 理论创新的哲学批判
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概念阐释
第二节 理论创新的前提批判
第三节 哲学发现与理论创新
第三章 哲学批判的历史跃迁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批判
第二节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哲学批判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历程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
第四章 理论创新的机制与环境
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科学发现的逻辑
第三节 理论创新的文化环境
第五章 思想路线与理论创新
第一节 思想路线与执政党的哲学思维
第二节 思想路线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第六章 与时俱进的批判精神
第一节 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时间观与实践观的结合
第三节 理论创新的政治渴求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熟与政治成熟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熟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熟
第三节 政治成熟源自理论成熟
第四节 理论成熟源自理论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哲学批判的理论创新
批判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方式。广义上说,手比判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然而,实际上,所谓“实践的批判”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狭义的批判只有一种,那就是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而所谓“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主要是理论批判。哲学批判就是理论批判的一种,而且是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批判。它是全部理论批判的精髓所在和力量所在。当然,哲学批判的力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时代和哲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地发挥它对其他理论创新的启迪和推动作用。要使哲学批判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就必须对其本身进行批判,这就是哲学批判的批判。为此,我们首先从批判概念的哲学分析开始。
第一节 批判的哲学分析
批判作为主体改变现状和实现理想的活动直接地表现为对对象的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的过程。但是,直接面向对象的批判本身,既不是批判的根据或出发点,也不是批判的目的或结果,而只是“批判系统”的一系列中介环节。批判的根据或出发点,是批判者用以观照现实的理想和要求。这种理想和要求,在批判者的批判活动中,是作为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而存在的。依据某种设定的依据、标准和尺度而进行的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活动就是批判。
批判,总是对批判对象的批判。无对象的批判是不存在的。但是,批判的对象却不只是批判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包括批判活动、的出发点——进行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后一种批判,是推动人类思维、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为深刻的批判活动——它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的生活方式。
在批判活动中,批判者之间总是出现相距甚远乃至迥然相反的歧见。这往往并不是由于批判者在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活动中所出现的偏差,而是由于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发生了冲撞。当这种冲撞显露出来的时候,批判活动就超越了对批判对象本身的批判,而转向了对批判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的批判。这种批判活动,就是对批判的前提的批判,即对批判的批判。
一、批判系统的要素分析
批判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既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也不是一个静止的要素,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一动态系统是由批判主体和批判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批判系统内部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批判主体和批判客体两极子系统。
批判主体就是从事批判活动的人,而批判客体则是批判所指向的对象。由于狭义的批判主要是一种理论活动,所以批判的客体也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理论或理论观点。
人是批判活动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并非直接就是批判的主体。只有在与批判客体(即各种各样被批判的理论或理论观点)发生实际的批判关系时,人才成其为批判的主体。作为批判主体的人是带着一定的批判动机、运用一定的批判手段或方法而展开自己的批判活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