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栗洪武 等主编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31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3404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本《学校教育学》尽管毛病不少,但还是有一些特点的:一是注重实际,使学者学了感觉有用,确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得上;二是针对性较强,主要面向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老师;三是与实际结合紧密,尤其与“新课改”联系密切;四是消减了理论部分的内容,突出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五是采用双重视角的编写方式,既注意到如何利于学生学,又关注到有利于教师教;六是体现了国内外关于学校教学及其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受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影响,我们认为《教育学》课程和教材都需要分解,这不仅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教师教育新本质生成的客观要求。实际上,在国外培训教师的教育学院根本看不到《教育学》这门课程,也找不到这样的教材,他们都把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政策、技术、技能和方法等,分解成不同的具体课程,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教师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流程、指导、洗脑和专业建构活动,更应是一种学习、过程、服务、嫁接和文化创新活动。这一新本质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改革者应以教师培训变革为其生长点,积极奉行“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师教育改革战略,力促建成新的教师学习体系。在这种新本质支撑下的教师学习体系中,教师培养更加重视培训场所现场化、培训内容问题化、培训方式生态化,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和教材具体、实用,贴近教师的学校生活实际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这本书用力做到这一点,以求“抛砖引玉”。
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 现代学校及其教育功能
第二节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 学校德育与学生品德修养
第二章 学校教师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节 教师反思及其方法
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一节 课程和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和评价
第三节 从教师课程向学生课程的转化
第四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四章 学校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一节 学校教学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节 学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
第三节 学校教学理论
第五章 课堂教学与教学技能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的运用
第三节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
第四节 怎样上好一堂课
第五节 说课、听课与评课
第六节 学生教学
第六章 学习原理与学习技能
第一节 学生学习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技能
第四节 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七章 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质量界说
第二节 教学评价
第三节 教学测验
第八章 教育研究与校本教研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教学课题研究
第九章 学校组织与学校管理
第一节 高效能学校组织的特征和发展框架
第二节 学校组织改进
第三节 学校管理中的领导与团队
第四节 学校策略、质量和资源管理
第五节 学校班级管理
第十章 以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 教育法律原理
第二节 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以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第五节 学校德育与学生品德修养
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品德发展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与学习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育整体上也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机构。我国教育界人士说得好:“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晶,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
一、学校德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德育与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思想与品德实际上是两个概念:思想是指思想认识,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但在我国教育界习惯将它与品德连用;而品德是指品质和道德,人的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而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在现实中,人的思想与品德又是很难分开的,所以这两种教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多种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因素构成的。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提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其中便涵盖了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特别是反映为尊重规则和社会公正感这样两个方面。
品德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体发展意义。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的结构也存在于个性结构之中,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当评价一个人时经常强调能力和品德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关系正如史学家司马光所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不论什么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均是教育、社会的基本选择,即使资产阶级办教育亦不例外。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有充分的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以更好地为其牟取利益服务,但市场经济更需要劳动者具有忠诚勤勉的奉献意识和道德品质。与能力品质相比,个人的人格德行更为企业雇主所看重。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本位价值观,实际上并非完全实行“唯才是举”,以绩效取人;而能力与德行并重,功德至上,才是发达国家选择人才的社会组织与控制原则。因此,近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声势浩大的“价值澄清”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这种教育“指立足于完整的、社会的人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教育”,提倡化智慧为德性,重视发展个体的智慧与创造性,其核心则是提高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