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导读.中医经典古籍导读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王兴华,冯红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343000版次: 1页数: 285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594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上篇以文献研究为主,内容包括著作简况、学术思想、版本注家、学习方法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伤寒论》的书名含义、成书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广义伤寒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基本治则、组方用药、重要版本、宋本《伤寒论》目录与重点内容、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特点等,以展示《伤寒论》的学术价值,突出《伤寒论》的临床经典性质,使读者了解《伤寒论》在近2000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激发读者学习《伤寒论》的兴趣与热情,并简要地介绍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思路与方法等。下篇以原文解析为主,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分别论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意在使读者通过《伤寒论》原文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方药应用方法与临床诊疗技能等。
内容简介
《伤寒论》重点阐述外感病与杂病的诊治规律,建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兼备,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历来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但原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阅读困难,不易准确理解和掌握。本导读立意于深入浅出,释疑解惑,详述原著的写作背景、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学术观点、学术评价、应用心得等。原文排列顺序以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为准,解说忠实原著,力求平正公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临床应用,讲清难点疑点。各类病证都在释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病因病机、主要证候、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对证方剂、药物配伍、使用方法、调摄养护等,前后系统连贯,要旨一目了然,密切配合临床,贴近医疗实践,便于读者学习、理解和应用。
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备考之参考,适合于各级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医师、教师、科研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等阅读。
目录
第1章 概论
第一节 著作简况
一、书名含义
二、成书背景
第二节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沿革
三、广义伤寒的病因与病机
四、辨证体系
五、基本治则
六、组方用药
第三节 版本研究
一、重要版本
二、宋本《伤寒论》目录与重点
第四节 注家选介
一、魏晋时期对《伤寒沦》的收集整理
二、唐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宋代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四、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
五、明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六、清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七、当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第五节 学习方法
一、认识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认识《伤寒论》的基本特点
三、认识《伤寒论》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
四、认识《伤寒论》方药的配伍与运用规律
五、熟读和背诵《伤寒论》的重要条文
六、注意条文的前后对勘与纵横比较
七、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八、正确对待后世医家的注释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3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4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5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6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7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8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第9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一、原著精读
二、小结
书摘插图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著作简况:
一、书名含义
什么是《伤寒论》?其实际含义是什么?这是困绕不少初学者的常见问题。
说白了,《伤寒论》其实是“论寒伤”。若直译过来,就是“论述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但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失之于狭隘,比较合乎于书中具体内容的综合认识应该是:“论述寒、凉、温、热等四时之气与时行疫疠之气等诸多病邪对人体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伤害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病理机转以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护理预防的一部中医药学专著。”
这样表述似乎有些繁琐而累赘,但这也只是对全书知识要点的一个基本概括,其中蕴涵的医药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全的。好在这已经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和要旨,以后阅读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导致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本书之名为什么如此专注于“伤寒”呢?
这就需要从当时的气候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认识。据著名气象物候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5 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描述:东汉时期,我国气候趋于寒冷,有几年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三国时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不结果,气候比汉武帝时寒冷。曹丕到淮河广陵视察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公元366年,勃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3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来往车马及几千人的军队。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4℃。由此可见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气候是比较寒冷的。再者,当时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政治最黑暗、动乱发生最频繁、经济破坏最严重、卫生防疫最糟糕的战争年代,人们生活在战火与饥荒之中,流离失所,颠沛惊恐,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就更加易于遭受寒凉病邪的伤害。以此推测,当时的外感病因尤以寒凉病邪为甚,故以“伤寒”命名,是有一定根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