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了冠军?

分類: 图书,体育/运动,奥林匹克 ,
作者: (澳)斯奈德 编,夏红卫 等译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60000版次: 1页数: 197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3532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对于造就冠军不可或缺的承诺和奉献精神,在这个世纪中需要特别地投入到改善全世界人类福祉的事业之中。
——纳尔逊曼德拉(南非前总统)
我对冠军的定义是:为实现伟大理想付出一切代价的人。
——科拉松阿基诺(菲律宾前总统)
冠军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而不是充满问题。
——约翰霍华德(澳大利亚前总理)
冠军思维是可流通的商品。而不是技术本身。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成功很有可能使其在另一领域内同样出类拔萃。
——艾伦斯奈德(悉尼大学才智中心主任)
“冠军”要善于竞争,要勇于表现自己,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必须学会奉献、学会宽容,必须有更加广阔的胸怀和更加远大的抱负。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一位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或者科学家能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是激情,是智慧,还是苦难赋予了他的力量?
冠军是可以创造的吗?他们的成功是天气,是性格,还是环境所赐。
50位生活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冠军,在艾伦•斯奈德教授的组织下会聚一堂,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之道,共同回答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造就了冠军?”
冠军论坛之所以得到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大学的高度重视,缘于论坛的宗旨——探讨“什么造就了冠军?”——有力地响应了积极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众所周知,冠军是在不同人类文明中均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冠军精神构成了人类宝贵思想遗产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倡导的冠军精神并不局限于体育运动员,而是海纳百川,包容了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是毋庸置疑,奥运会以其五大洲同心和激动人心的赛事,构成了阐释冠军精神的最佳场合。在竞技场上,人类无分种族与肤色,无分出身与教育,尽情挥洒他们的壮志豪情,放飞他们不羁的梦想。正是奥运会的精神传统清晰有力地告诉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圆梦冠军!
作者简介
艾伦斯奈德(Allan Snyder),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才智中心(Centre for the Mind)主任,该机构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悉尼大学合作创办。他致力于研究冠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并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成功举办了“什么造就了冠军?”(What Makes A Champion? TM)论坛,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他曾获得世界传播和信息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奖项——马可尼国际奖(the Marconi International Prize),被《新闻周刊》(Newsweek)誉为澳大利亚十个最具创造力的人之一。
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
致谢
第一章 什么造就了冠军?
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决心VS野心
帕特奥善(Pat O'Shane):服务于社区,造福于社会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为人类尊严与和平而奋斗的冠军
乔治尼哥斯(George Negus):冠军的平凡性
波比金(Poppy King):外在条件+个人意志=冠军
古斯塔夫诺萨尔(Gustav Nossal):建造一个培养冠军的社会
第二章 敢于冒险 冲破常规
菲奥纳霍尔(Fiona Hall):细心加冒险,成功不再远
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发掘潜力,营造渴求,眺望下一座“珠峰”
比安弗尼多尼布瑞斯(Bienvenido Nebres):勇于追梦,洞明世事,信念为大
伊安尼斯库罗斯(Yiannis Kouros):尝试、自信、坚持
盖文布朗(Gavin Brown):己欲达而达人,自信者必胜人
凯文高斯帕(Kevan Gosper):意志力推动自己与自己对话
彼得列治(Peter Ritchie):从基础开始成长,待时机破旧立新
第三章 冠军可以造就吗?
艾克纳恩高德伯(Elkhonon Goldberg):制定目标,全力以赴
吉姆福格森(Jim Ferguson):创造适当环境,灌输冠军思想
伊安洽博(Ian Chubb):化劣势为动力
布赖恩施瓦茨(Brian Schwartz):挑战思维,保持热情
加纳迪托洛斯基(Gennadi Touretski):动机强烈,心无旁骛
大卫摩尔(David Moore):卓越的要素
罗德麦昆(Rod Macqueen):标准集体准备信念
……
第四章 存在冠军思维吗?
第五章 战胜逆境
第六章 眼界、动力和天赋
第七章 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吗?
书摘插图
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决心VS野心
曾任澳大利亚驻联合国裁军事务代表,续任澳大利亚驻联合国大使,此后还担任过联合国削减伊拉克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他为削减核武器而召集的堪培拉委员会,最终促使联合国通过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因此,他是当今澳大利亚人中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一位。
巴特勒主张造就冠军的乃是对于目标锲而不舍的信念,而非对名利光环的追逐。
求胜的决心和个人的野心之间究竟有何区别?这意味着作为人的行为特质并存着决心与雄心两方面,而且我们可以对两者作出区别,而这种区别的确十分关键。
这样断言的依据在于两者之间动机的区别:前者是为了达到外在的目标,而后者则针对内心欲求的满足或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