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决定成长——养成爱心好习惯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孙云晓,孙宏艳著
出 版 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69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73997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改变孩子一生的十堂家教课,现在开讲啦!父母越早觉悟,孩子越早成才!《百家讲坛》、《对话》等央视金牌栏目主讲人嘉宾主持孙云晓;被誉为值得信赖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
一个故事
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小时候非常调皮,偶尔还逃课。妈妈担心极了,终于有一天,她特意给儿子做了最爱吃的菜,然后母子俩坐在一起谈心。妈妈讲起了一家人对他的希望和失望,渐渐地,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妈妈禁不住流下泪水。年幼的刘翔虽然不能完全懂得那泪水里包含了什么,但妈妈的泪让他不安。他低着头,不一会儿,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他知道妈妈一定伤透了心,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到惭愧和內疚,于是他第一次对妈妈说了对不起。第二天,刘翔早早起床,一声不吭去上学了。他走以后,一家人才发现饭桌上留了一张字条,上面是刘翔的心里话一一亲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知道我错了,我不该逃课,从今天起我要改掉坏习惯,做个好孩子!我不要这个月的零花钱,作为惩罚!一家人都不敢相信刘翔的变化,但从那以后。小刘翔真的再也没逃过课,到了下个学期,还当上了班长。这段经历给刘翔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痕迹,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关于成长的领悟,特别是妈妈的泪,让他警醒。
专家点评
是母爱包容了他,也唤起了他心中的爱。
内容简介
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孩子是捧给长辈,是分给别人一半,还是自己独吃?
如果你生病了,孩子会问一句哪儿不舒服,会为你端一杯水,还是无动于衷?
面对自然的魅力,生命的美好,孩子能为花开而感动,为草绿而欣喜吗?
同情、宽容、付出、分享、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怀有大爱心的人。
爱心的培养决定孩子的未来,温暖的心灵成就健康的人生。一颗有爱的心,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孙宏艳,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十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作者简介
孙云晓,十五年前采写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三年前与人合作《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再次震撼全国,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讨论。著述800多万字,出版《好父母好方法》《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等中英文图书30余种,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
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
目录
序言 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Chapter 1真爱从生命开始
“冷漠”的批语
孩子,生命无价
孩子需要具体指导
一位母亲的远足教子法
激发孩子悦纳生命
两个结合促进习惯养成
父母心态好,孩子才健康
Chapter 2对长辈的爱心怀感激
老父亲的一封信
孩子能“听到” “看见”爱吗?
从生活小事上提要求
给孩子一个孝敬父母的背影
从家庭小事做起
孩子更孝敬父母了吗?
家风也是一种环境
Chapter 3让孩子有颗柔软的心
同情心是爱的萌芽
抓住生活中的契机
确定目标有规律
最好的榜样是父母
同情心就在生活细节中
同情心的基础是正义
积极营造善良和美好
Chapter 4一草一木总关情
研究生成虐猫凶手
孩子爱护动植物吗?
爱护动植物的八个标准
关爱动植物随时开始
多对孩子倾注情感
孩子更喜欢动植物了吧?
给孩子一个爱的环境
Chapter 5宽容才能拥有真正的爱
我们的双眼:爱与宽容
换个角度看问题
宽容的三条原则
让宽容常伴您左右
在交往中学会宽容
和孩子一起做做小测试
和谐环境塑造宽容孩子
Chapter 6付出爱才最快乐
一座城市送别一位普通市民
付出爱的前提是尊重
付出爱的“三维”标准
随时随地给孩子榜样
在“做”中提升情感
给别人快乐就是给自己快乐
孩子有好的软环境吗?
Chapter 7集体的事大家做
一次特殊的考试
孩子知道集体的意义吗?
不损失个性,不混淆是非
孩子会有更多榜样
爱集体要先过“情感关”
在活动中评价效果
让孩子亲手布置环境
Chapter 8关爱环境人人有责
被活活饿死的羊
孩子,感受一下环境的意义
关爱环境看日常行为
教孩子具体的环保措施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评价也要“润物细无声”
大小环境兼顾
Chapter 9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科学家的成功秘诀
孩子,尝尝分享的甜蜜
建立适当的分享原则
藏起一半爱心做父母
分享的方法
效果评估不能“一刀切”
给孩子一个学习分享的环境
Chapter 10热爱生活是爱的源泉
积极的态度改变认识
孩子能发现生活的美吗?
热爱生活从细微处开始
乐观地对待生活
多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更热爱生活了吗?
孩子有自由空间吗?
书摘插图
Chapter 1真爱从生命开始
“冷漠”的批语
2006年4月2日,《北京青年报》上赫然登出了一幅图片,广西柳州柳江大桥南桥头,一个青年从那里跳江自杀了,周围的群众在围观。一位练字的老人在地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如此为人费了多少父母心,谁来可怜!”
一个健康的生命选择了“死亡”,也许他饱经沧桑,也许他受尽磨难,也许他对生活有一百个不满,一千个冤屈,一万个放弃的理由,但父母为他所费的心血,他考虑了吗?所以才引来老人这样一番看似“冷漠”的批语
2005年年初到9月,仅仅9个月的时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6年2月20日到3月1日仅仅两周的时间,华南农业大学就连续发生了4起学生跳楼事件!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廷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
然而,上述案例并非个别现象,更不是笔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主观臆断。一些研究数据向我们展示着更加严峻的现实。
2002年至2003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想法(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2004年至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进一步扩大了调查范围,共调查了18个省。截止到现在,已经统计出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结果显示: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自杀。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认为,相比于2002年的调查,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这一串串血淋淋的数字不能不让人们震惊:孩子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他们这样决绝?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放弃父母的爱、亲友的情呢?有哪些过不去的火焰山能让他们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呢?
生命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畏和珍惜。生命在上亿年的演化中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我们的祖先曾经是类人猿,不穿衣服,吃森林里的野果生存。经过一辈辈人的努力,我们开始有漂亮衣服,有美食,有了各种艺术和娱乐活动,这些都是生命的奇迹;作为生命个体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是胜利者,他们是父亲身体中最优秀的精子和母亲身体中最优秀的卵子的成功结合,他们是父母的爱的结晶;再者,每个生命都有权利获得友情、亲情、爱情,都会因此而情深似海情重如山!如果一个人面对这样的生命奇迹都无动于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我们还指望他爱谁呢?所以,培养孩子有爱心,先要从爱生命、爱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珍爱自己,这样的话或许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听过无数次。但上面的事情依然会发生,这不禁让我们扪心自问:到底怎样才能教会孩子们真正地热爱生命?自杀仅仅是生活中的极端现象,可另外一些伤害生命的“小事”却往往更容易被忽略。例如,缺乏锻炼,不遵守科学作息时间,影响身体健康。生活习惯不好,大鱼大肉吃吃喝喝,伤害身体发育,遇到烦恼憋闷在心里,不注意情绪疏导,轻视心理健康等等。这些事情看似较小,实际上都是不珍階生命的表现。
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是没有资格谈爱的,爱自已是一切爱的开始。父母们也许会发现,现在有些孩子变得冷漠无情了,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诲,伙伴的帮助、小动物的亲昵、花草的芳香,都难以在孩子心中荡起涟漪,这是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学会关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抑或对老师、对伙伴,对大自然无声无息的万物就更无动于衷。因为爱自己,他会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生命奇迹,是父母给的,父母为此付出了无数艰辛,所以要爱父母,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因为爱自己,他会想到老师为了培养这样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生命花费的心血,所以要爱老师,尊敬老师;因为爱自己,他会知道自己的快乐有很多来自同伴的友谊,所以要爱朋友,真诚对待他们,因为爱自己,他会想到今天的成长得益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所以会尽情享受大自然,并爱护大自然。只有爱的思想进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调动自主性,把爱变成自觉行动。所以,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热爱国家,都从爱自己开始。孩子,生命无价!
孩子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吗?
正如前面所说,很多人都在说着生命宝贵,都说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但有些人却在遭受困苦、危难的时候放弃了生命,也有些人正在用一些“小事”损害着生命。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真正体验生命是如此珍贵,失去生命是如此痛苦。
习惯研究中发现,对少年儿童进行移情教育,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重要意义的好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低龄儿童,这个方法更有效。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沥东幼儿园对孩子们进行关爱行为习惯的培养。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发现孩子们更懂得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了。
原来小班的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并不好,大多数幼儿不会自觉去洗手,经过一年多的习惯养成教育,自觉去洗手的孩子增加了68.8%,不经常洗手的减少了62.7%。原来中班的孩子在“乐于助人,关爱他人”方面也表现较差,经过养成教育后,表现很好的孩子增加了52.8%,表现差的孩子减少了45.5%。
该幼儿园在总结研究经验时谈到,他们结合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在幼儿园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金鱼、小兔、小鸡等,让他们给小动物喂食物、喂水、打扫粪便,带小动物到草地上去散步。每到周六周曰,更是让孩子轮流把小动物带回家饲养,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爱心、同情心等。
请看他们介绍的移情关爱主题活动《救救鱼妈妈》:
非典时期,幼儿园里的100多条锦鲤陆续死掉了。有一天.鱼妈妈(孩子们把两条最大的锦鲤称为鱼爸爸和鱼妈妈)奄奄一息了,老师带着孩子们用了各种方法去抢救。孩子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把鱼妈妈拿到我们班来吧。我们想办法救它!”“要是鱼妈妈死了,鱼爸爸会很难过的,它的小鱼怎么办啊?”
在孩子们的恳求下,鱼妈妈被送到了中(1)班。孩子们都积极地想办法救鱼妈妈,有的往鱼嘴里吹气,有的帮忙加温水,有的帮它摇尾巴做运动, 还有的给鱼妈妈说悄悄话……这时老师引导孩子们说:“我们该怎么抢救快死去的鱼妈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给它打针吃药就能救活它了!”“给它喂点儿粥吧, 它可能饿了吧……”4岁多的孩子用幼稚的方法和一颗颗爱心想方设法抢救快死去的鱼妈妈。但是,最后鱼妈妈还是在孩子们焦急不安的眼神中死去了。
孩子们安静了。像在等待什么。过了很久,“老师,我们去把鱼妈妈安葬了吧!”孩子的话打破了僵局。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菜园里找了一块空地,老师负责挖地,孩子们给鱼妈妈送上最后的礼物,有的送树叶,有的送野草,有的送野花……
我们就是在这些关爱小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的。
移情,简单地说就是将心比心,让孩子们通过对小动物的喜爱,慢慢将感情转移到对自己生命、对他人生命的爱惜、珍爱上来。移情也是孩子体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感情来感受父母的爱和亲友的情。
孩子能感受生命的意义吗?
也许您会认为上面的方式似乎更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其实不然,移情不仅仅适用于对小动物的感情,对其他事物的感情也可以转移。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感情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例如,电影、电视、小说或者文艺作品,那些歌颂生命、赞扬人类力量的文章、诗歌、电视片等,都可以给孩子看看,激发孩子热爱生命,珍爱自己。
例如,一所中学组织学生们观看电影《凤凰劫》,电影讲述的是一架承载着石油开采队伍的飞机在荒漠中遇到猛烈的风沙暴,导致飞机坠毁。幸存者在荒漠中得不到救援,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而是开始想办法如何逃出绝境。后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改造严重受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用观察法让孩子去探究生命的不同,让孩子正视不同的生命形态;还有的父母带孩子做小实验,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养殖小动物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并看到生命的奇迹。
孩子,感悟一下生与死
父母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属于父母和许多关爱他的人。比如说,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生命是由父精母血构成,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他们的成长是许多人付出心血的过程:首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其次是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还有那么多给予他教诲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乃至国家和社会等。所以,个人的生死绝非个人的事,也是家庭的、社会的和大众的事。
让孩子了解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很多国家早就开展了死亡教育,开展死亡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热爱生命。美国在1960年就开始在大中小学根据不同的年龄开设了多种死亡教育课程。1963年首次在Minnesote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到1973年大约有600所大学提供了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美国在波士顿还为儿童开设了“死亡博物馆”。当儿童一走进这座博物馆,就听见阵阵挽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气氛凝重。他们看到了青蛙的死亡和一只老鼠瞬间被无数蛆虫吃掉的电视画面。这里还展示着各种祭奠仪式,使儿童感受到死与生的某些差异,体验到死亡过程引发的情感。
在英国,已经为年仅11岁的在学儿童开设了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他们邀请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医生护士走进课堂,和学生共同讨论人死时会面临什么情况,并且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来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
和西方国家相比,虽然中国是一个忌讳谈论死亡的国家,但是生命对人来说,无论是对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一样重要,因此我们国家也从不同方面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各国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或者死亡教育时,多采用下面的方法,供父母们或教师参考。这些方法有的适合中国国情,有的仅有借鉴意义,建议成年人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来进行教育:
随机教学法,即充分借助于各科教学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随机进行,
亲身体验法,通过直接的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比如参观生命博物馆或死亡博物馆,到殡仪馆参加葬礼等,到孤儿院、养老院参观等。
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有关的影视片和欣赏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作品来加深思考,
阅读指导法,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故事,进行讨论;模拟想象法,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
孩子需要具体指导
根据孩子的年龄确定生命教育的内涵
珍爱生命,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往往被忽视。这是因为生命是与生俱来的,它似乎没有或不需要人们经过努力就可以获得,所以很多人在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并不感觉生命特别珍贵。所以,培养孩子这一习惯的时候,要给孩子具体的要求,并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点结合起来。
习惯养成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在明确要求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进行。例如,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左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需要经过3个阶段的:第一阶段,5—7岁,儿童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因此他们能够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他们才可以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阶段,7—9岁,儿童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间关系,形成直观表象,并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对抽象性,但对非直观、抽象的空间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三阶段,9-12岁,儿童能够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据表象、记忆建立其空间关系。
从上面的发展规律来看,儿童从小到大,对空间和距离的知觉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要他们理解几何图形结构及其空间关系,如要他们理解圆形,老师要先讲解皮球.理解长方形,老师要先讲解电视机等,这样把实物和概念连接起来,他们才能逐渐理解。上面的例子说明,孩子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样,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规律,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
给孩子提具体要求
要培养孩子热爱生命的好习惯,就要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不能笼统地告诉孩子“你要爱自己啊”,“你要珍爱生命”,这些话对孩子没有多大作用。
某幼儿园对小班孩子进行“珍爱生命”的习惯培养,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下:
(1)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
(2)讲究个人饮食卫生,注意健康,按时作息;
(3)学习一些自我保护方法;
(4)自己就寝不需父母陪伴;
(5)经常整理、收拾自己的玩具,每次玩完玩具之后放回原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