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彭红卫 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19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2361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的作者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今正是治学的黄金年龄。他们曾分别到国内多所大学攻读学位、进修和访学,既仰承本校先行者们的纯朴作风,又广泛吸纳校外、省外和国外多种学术营养,最近十年左右,陆续地开始崭露头角。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分册,内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道德人格、愁神苦思的迷狂心态与创作心理等内容。
作者简介
彭红卫,男,1966年9月生于湖北红安。在华中师范大学先后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并即将获博士学位,现为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人格与文化人格
第一节 人格是什么
第二节 文化人格的三个维度:道德、心理和审美
第二章 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一节 古典屈学中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二节 现当代屈学中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三章 屈原的心理人格(一)
第一节 屈原心理人格的研究之路
第二节 从人格五因素模型看屈原人格的悲剧性
第三节 屈原的自恋人格
第四章 屈原的心理人格(二)
第一节 青壮年屈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中晚年屈原的异常心理
第三节 双重焦虑与屈原之死
第五章 屈原的审美人格
第一节 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愁神苦思的迷狂心态与创作心理
第三节 感伤审美品格的确立与延伸
第六章 屈原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理性价值
第二节 人格范式价值
附录一 楚辞之“辞”——“辞”的原始观念与辞体的早期形态
附录二 美政之“政”——名词“政”及其衍生词语的文化意蕴
附录三 夺稿之“夺”——“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辨误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格与文化人格
第一节 人格是什么
作为人文科学术语,如同“文化”、“哲学”、“文学”等词汇一样,“人格一也是一个外来词。虽然它们所指涉的内涵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勉强可以找到对等的词汇或相似的表达,但这往往在学术领域造成概念的含混和结论的似是而非。
屈原人格研究一直是屈学的焦点之一,但不同研究者所指涉的人格内涵却大相径庭。缘此,对“人格”概念的厘定和“人格”概念系统的建构,不仅是我们讨论的前提,而且是对日益勃兴的文化人格研究领域中相关学理的澄清。
“人格”一词是个外来术语。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
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秘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①B.R.赫根法从语源学角度揭示了“人格”具有显在性和隐在性的特点。由于面具是戏剧舞台上角色扮演时所戴的特殊脸目,它明示着剧中人物的身份,面具化用为人格,意指一个人的内在自我的对外表现,所以这种最早的人格意指具有双重性,它有假定的、非本质的、外在的显在性,也有真实的、本质的、内部的隐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