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直翅类昆虫志

分類: 图书,科普读物,昆虫,
作者: 王治国,张秀江主编
出 版 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767000版次: 1页数: 556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4927447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直翅类昆虫是重要的经济昆虫类群,与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志书记载了螳螂目、蜚蠊目、等翅目(白蚁)、直翅目、(虫脩)目(竹节虫)和革翅目等6个目的41科、150属和320种。各目分概述和分类两个部分,重点介绍每个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等。编制了分总科、分科(亚种)、分属(亚属)和分种检索表,附有精致分类特征图1000余幅,反映了分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河南省第一部记载种类最多、资料详实准确、文图并茂的直翅类昆虫志。
目录
第一章螳螂目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分类
第三节螳总科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蜚蠊目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分类
第三节蜚蠊总科
第四节硕蠊总科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等翅目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河南白蚁的分类
附录:中国白蚁名录与分布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直翅目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直翅目亚目、总科的分类
第三节蚱总科
第四节蜢总科
第五节蝗总科
第六节蚤蝼总科
第七节蝼蛄总科
第八节蟋蟀总科
第九节螽蟖总科
第十节驼螽总科
第十一节沙螽总科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虫脩)目
第六章革翅目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螳螂目
第一节 概述
一、形态特征
螳螂目昆虫体小型、中型或相当大型,为陆栖性捕食性昆虫。体较扁平(图1—1),少数种类呈棒状,表皮坚硬。头呈三角形或近五角形,活动自如。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复眼较凸出,表面常光滑,少数具刺或呈尖锥状。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复眼之间着生1对触角,触角呈丝状、念珠状或栉状。通常雄性触角较粗,雌性触角较细。前胸细长,能活动。前翅为覆翅,前缘域较窄,前缘具齿、刺、纤毛或光滑;后翅膜质,飞翔力不强,静止时翅折叠于腹背上,雌性后翅常退化。前足适于捕捉,股节及胫节下方具有锐利的强刺。中、后足细长,善于行走,足之基节均较大,跗节分节较多,4节或5节常无中垫。腹部11节,第11节退化,仅剩1对附肢(即尾须)。第1节腹板较小。雌性第7腹节(或雄性第9腹节)腹板扩大而构成下生殖板;第8、9、10节腹板退化,部分构成膜质结构。雌性产卵器较退化,由3对骨片构成,并由第7腹节包住。雄性外生殖器不对称,起明显的抱握作用。尾须呈锥形、棒形或扁平而呈明显的叶状,多分节。雄性下生殖板末端通常具尾刺。
螳螂类昆虫内部结构较简单。唾液腺较发达;消化道弯曲或较直,具发达的嗉囊和较小的砂囊;中肠较短,具8条较长的胃盲囊;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着生80—100根马氏管(Henso,1944);后肠具1对直肠瓣(Oschman et a1,1969)。腹神经索有3个胸神经节及7个腹神经节。胸气门2对,腹气门8对,气管具气管连锁。雄性具1对精巢。雌性卵巢管为无滋式;1对卵附腺较发达。附腺开口于生殖腔中。
二、生物学特性
西方古代学者常把螳螂称为祈祷者(praying mantis),这是因为螳螂常举起前足如祈祷者而得名,更有迷信螳螂有预卜先知的能力,所以又得名预言家(soothsayer)。我国对螳螂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螳螂拳”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螳螂各种姿态的模仿,也是对东方武术的贡献。另外,螳螂步行时,以中、后足着地,从容昂首信步,酷似骏马,故有“天马”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