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
作者: 刘湘溶 著
出 版 社: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4-3-1字数:版次: 1页数: 23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81379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作者撰写的第一本论著《生态伦理学》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作者提出了一个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框架——一个出发点,两块基石,三大规范。所谓一个出发点,即作者们究竟应当以什么东西作为根本标准去判断人类与自然交往活动的合理性,只能是人类的整体利益;所谓两块基石,一块是自然价值观,一块是自然权利观,抽掉这两块基石,环境伦理学就难以立足;所谓三大规范,合理生产、人口节育、适度消费。虽然说现实在不断变化,理论在不断发展,但是这个基本的构架应当说对于一些问题的解答仍然是具有针对性的,当然又是不完全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扩充的。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界定与解析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学
二自然道德观的演变
三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生态伦理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一孕育
二创立
三繁荣与兴盛
四生态伦理学在中国
第二章背景论
第一节背景探考一
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
第二节背景探考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伦理学
二现代西方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
三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伦理学
第三节背景探考三
一生态科学的勃兴
二科学的生态学综合
第三章利益论
第一节人类利益的整体性
一人类对自己整体利益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二人类的整体利益不是一种空泛的抽象
三强调人类利益的整体性,不可忽视人类利益的差异性
第二节弘扬人类的整体利益是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根本标准
二几点结论
第四章价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价值一词指称什么
二生态伦理学讨论价值的两个层面
第二节地球是生命的产物
一20世纪科学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二保护地球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地球必须致力推进生态文明
第三节走出误区
一自然界对于人类不仅仅具有经济性的资源价值。
二自然界(地球)对于人类的经济性资源价值是有限的
第五章权利论
第一节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权利主体范围的拓展
二必要的说明
第二节人类在自然中生活的权利
一不具有的权利
二具有的权利
三必要的延伸
第六章合理生产论
第七章合理消费论
第八章合理生育论
第九章教育论
结语守护共生的理念
附件一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
附件二环境相关纪念日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界定与解析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相当古老的学科。一部西方伦理思想史从古希腊写起,至今已近三千年,而一部中国伦理思想史从西周写起,至今则三千多年了。然而,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伦理学,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康德的伦理学、穆勒的伦理学,还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论是西方的伦理学,还是中国的伦理学,它们讨论的道德基本上都是人际道德,也就是说,在这些伦理学中,不论是善恶等道德观念,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道德范畴,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道德原则,还是勿偷盗、勿欺诈、团结、公正、友爱等道德规范,都主要针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人的个体与个体、人的群体与群体、人的个体与群体)而言,我们把这种类型的伦理学称为人际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就不同了,它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或“主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评价和伦理规范”。为此,我们将生态伦理学界定为关于人类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学说。
生态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问的道德关系而非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或主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评价和伦理规范而非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评价和伦理规范,它实现了伦理学领域的拓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态伦理学与研究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研究人与人关系伦理评价和伦理规范的那种伦理学的割裂,它们不应割裂,也是割裂不了的。其道理在于:包括道德现象在内的整个文化现象,实际上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人-社会-自然的三维结构,换言之,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对矛盾错综运动的表达。正如离开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运动便无法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一样,离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样无法正确说明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运动。我们只有在这些矛盾的相互联结上才可求得对包括道德现象在内的整个文化现象的合理解答。人与社会的关系折射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折射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意义,归根到底是因为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