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图解(第二版)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理论,
作者: 汤泰元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8-1字数: 256000版次: 1页数: 190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6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095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内首次以图解形式来表达古老而深奥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用西医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来诠释中医学的阴阳、脏腑、精、神、气、血、津、液和病因、病理、辨证等富含哲理的中医术语及其理论;为架通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作出了大胆的尝试。
本书的模式图,内涵丰富,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易于记忆。文字说明,通俗易懂,概括性强。可供大中专医学院师生和各级临床医护人员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解形式来表达古老而深奥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用西医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来诠释中医学的阴阳、脏腑、精、神、气、血、津、液和病因、病理、辩证等富含哲理的中医术语及其理论;为架通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本书图文并茂、内涵丰富。插图部分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易于记忆;文字说明部分通俗易懂、概括性强。可供大中专医学院校师生和各级临床医护人员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述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脏腑学说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脏腑相关生理
第三章 精、神、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神
第二节 气、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手三阴
第二节 手三阳
第三节 足三阴
第四节 足三阳
第五节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第五章 四诊方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六章 病因辨证
第一节 六淫
第二节 七情
第三节 饮食、劳逸
第四节 疫疠
第五节 外伤和虫兽所伤
第六节 痰饮
第七节 瘀血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表证与里证
第二节 寒证与热证
第三节 虚证与实证
第四节 阴证与阳证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十章 六经辨证
第十一章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二章 三焦辨证
第十三章 预防与治则
书摘插图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概述:
[简介]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对基本概念。阴阳概念渊源久远。《易传》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论断。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表达了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自然界的昼和夜、热与寒、动和静、外与内、上和下等等。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又是相互依存的: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右就无所谓左。所以《老子》中概括为“万物负阴而抱阳”。春秋战国时期,被运用于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赋予了医学的内容,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思想。阴阳学说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基本内容] 1.认为阴阳是客观世界、也是人体和疾病的基本规律,主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失调。任何病症,不论其临床表现如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证”和“阳证”来加以概括。中医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是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提出要做到正确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的失调,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进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阴阳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味辛、甘、淡的,药性温热、燥烈及具有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具寒凉、滋润及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确定治疗方案,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含意。
2.认为在人体和疾病中,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都以阴阳对立的属性来说明:人体的外部、卜部、背部为阳,内部、下部、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各种功能为阳,器质为阴。功能(阳)与物质(阴)保持对立而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疾病如是发生。倘若“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泰国的变性人可以说明这条哲理。泰国一些男人由于谋生或性变态的需要,年幼即去日本做变性手术,割去男性的“根”,做了人工阴道,通过大量服用女性激素和长期的训练,变成了五官、身段胜似女性的美貌人妖。这种人为破坏阴阳平衡的行为,导致了内分泌的严重紊乱,这些人妖的寿命一般都不超过4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