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逻辑考前辅导教程——2008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逻辑学,
作者: 全国工程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3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217535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权威:与考试大纲同步,由权威机构、资深专家编写;经典:汇集近35万考生使用体能;严谨:历经5轮讲授、6轮修改完善;实用:针对在职考生特点精心设计内容、剪裁篇幅;全面:提供全时段备考用书,覆盖备考全过程;增值:附赠上网学习卡,提供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报考信息和网上专家辅导。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GCT逻辑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最新命题动向,对2007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本次修订的最大变动是适应考试要求,增加了统计推理、逻辑运算、论证推理概论等重要章节,充实了重点内容; 同时对编排体系和各章节的例题进行了全面调整,使本教材更加突出了以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的辅导特色。
全书分为三篇: 上篇为形式推理; 精编了GCT考试大纲所要求的逻辑知识体系,内容包括概念、定义、性质命题、三段论、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关系推理、模态推理、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中篇为论证推理; 从论证推理试题的实际出发,全面讲解了假设、支持、削弱、评价、解释、推论、比较、语义、描述以及综合等十大类题型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下篇为分析推理; 总结了分析推理试题的特点、解题步骤与解题技法,揭示了排列、分组、规则等主要题型的特征、应试特点和答题技巧。
通过本次全新的修订,目的是帮助广大非逻辑背景的GCT考生更好地做好逻辑科目的复习备考,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实际解题能力和综合应试能力。
本书附赠上网学习卡一张(见封底)。读者可使用该学习卡上的密码访问交互式辅导网站www.qinghuaonline.com,免费获取与本书配套的增值服务,如浏览或下载最新的报考信息和备考资料,进行网上自测,参加专家答疑等。
目录
逻辑概述
上篇形式推理
第1章概念与定义
1.1概念
1.2定义
第2章性质命题与直言三段论
2.1性质命题及其直接推理
2.2直言三段论
第3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复合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与等值推理
3.5多重复合推理
3.6二难推理
3.7命题间的推理关系
第4章关系与模态
4.1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4.2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5章归纳逻辑
5.1归纳推理
5.2因果关系
5.3求同法
5.4求异法
5.5共变法
5.6溯因推理
5.7类比推理
5.8统计推理
第6章逻辑基本规律
6.1同一律
6.2矛盾律
6.3排中律
第7章逻辑运算
7.1数学思维
7.2逻辑推断
中篇论证推理
第1章概论
1.1命题基础
1.2推理方向
1.3命题原则
1.4解题原则
1.5答案判别
1.6逻辑阅读
第2章假设
2.1因果联系
2.2方法可行
2.3无因无果
2.4没有他因
2.5推理可行
第3章支持
3.1肯定假设
3.2因果联系
3.3方法可行
3.4无因无果
3.5没有他因
3.6加强前提
3.7支持结论
第4章削弱
4.1否定假设
4.2因果差异
4.3反对方法
4.4无因有果
4.5有因无果
4.6因果倒置
4.7间接因果
4.8存在他因
4.9反对前提
4.10反对结论
4.11最能削弱
4.12削弱变形
第5章评价
5.1是否假设
5.2有无他因
5.3对比评价
第6章解释
6.1解释现象
6.2解释矛盾
第7章推论
7.1推出结论
7.2确定论点
7.3继续推理
7.4对比推理
7.5推论假设
7.6推论支持
7.7推论削弱
第8章比较
8.1结构平行
8.2方法相似
第9章语义
9.1语义预设
9.2语义分析
第10章描述
10.1推理缺陷
10.2逻辑评价
10.3逻辑描述
第11章综合
11.1完成句子
11.2对话辩论
11.3除了题型
11.4复选题型
11.5论证题组
下篇分析推理
第1章分析推理概论
1.1解题步骤
1.2解题技法
第2章解题分类指导
2.1排列问题
2.2分组问题
2.3规则问题
附录应试指南
附录一2007年GCT逻辑真题及答案与解析
1.12007年GCT逻辑试题
1.22007年GCT逻辑答案与解析
附录二GCT逻辑考试分析
2.12008年GCT逻辑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2.2历年GCT逻辑真题考点分布
附录三逻辑复习备考策略
3.1第一阶段:系统复习
3.2第二阶段:训练提高
3.3第三阶段:模拟冲刺
附录四逻辑答题策略
附录五逻辑应考问答
书摘插图
第1章概念与定义:
1.1概念: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要研究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的相容关系有:
(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
(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
(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工程技术专家”和“工程硕士”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
(1)矛盾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
(2)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红色”和“黄色”。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子项和划分标准三个要素构成。例如,人分为老、中、青、少、幼。这是一种划分,其中“人”是母项,“老”、“中”、“青”、“少”、“幼”是子项,划分标准是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