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纪录片创作——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制作,
作者: 林旭东 著
出 版 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1字数: 100000版次: 1页数: 140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4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43380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套丛书,是以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教学大纲作为基本框架,针对影视艺术创作人员所需要的最重要知识结构设计的,涵盖了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美术设计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从前期策划、剧本创作、导演构思、美术设计到现场折摄、后期剪辑、电脑特技制作合成等各个环节,可以说,这套丛书既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影视艺术学教材。
本书分两个大部分,纪录片的创作及纪录片的实践。书中内容广泛,包括纪录电影的起源与历史、导演与作品、方法与技巧。介绍了摄影师如何辛勤劳作,通过真实的在现实世界,用电影眼睛,去探索、去激发国民的强烈感情,本书重点介绍了对纪录片如何进行导演、如何进行前期制作,如何进行现场操作及后期制作
作者简介
林旭东,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影史及纪录片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5年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的学术顾问。
1999年应邀担任第6届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选委员。
目录
第一部分 纪录片创作的历史
一、电影:一种前所未有的纪录方式
二、罗伯特弗拉哈迪:一种探险的实践方式
三、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四、约翰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
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六、真理电影/直接电影——现场:通过声音和画面去发现世界
七、直接电影之后
第二部分 纪录片的实践
一、纪录片的导演
二、纪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三、纪录片拍摄现场的操作
四、纪录片的后期制作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纪录片创作的历史
三、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虽然各自的渊源和表现方式大相径庭,但从本质上说,维尔托夫(1896-1954年)和弗拉哈迪(1884-1951年)一样,是一个富于浪漫激情和实践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如果说弗拉哈迪是从自己朴素的生活直感出发,通过一种带有个人印记的电影实践开启了纪录电影在叙事上的多种叙事可能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那么吉加,维尔托夫则通过他的理论主张和电影实践,试图让电影能够作为一种最有效的媒介手段而服务于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而实施的一场现实政治斗争——为实现苏维埃国家的努力中,在这个过程中,凭着他富于原创的美学敏感,他不仅使得编纂影片的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比较自觉的美学层次,并且对纪录电影的实践及其创作理念的基本成型积累了关键性的经验,他对纪录电影许多的真知灼见在过了许多年以后还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回响。
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实践主要展开于一个苏联电影最富于原创活力的辉煌时期——和他同时代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一样,他们都把自己对电影的爱升华为了一种为之献身的理想激情,并且他们在实践中都有这样一种操控力——始终能够在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不羁的原创意识之间自由驰骋,使自己的作品在一丝不苟的精确技术和瑰丽奔放的诗意想像中保持高度的张力。
维尔托夫本名丹尼斯。阿力克塞迪耶维奇。考夫曼,出生于俄波边界的布列斯特市,父亲是当地的图书管理员。丹尼斯是家里的长子,在少年时代受过很好的音乐教育,会弹钢琴和拉小提琴。与此同时他还广泛地阅读了世界各国的大量文学作品,在莫斯科上中学期间,他还自己动手写过诗和科学幻想小说。
1916年,他来到圣彼得堡,在精神/神经学院攻读医学和心理学。这一期间,他开始对人的视听感知过程发生了兴趣。
当时的彼得堡是俄罗斯先锋艺术的活动中心,他和当时活跃在这里的各种先锋艺术团体关系甚密,并用吉加,维尔托夫的笔名在未来主义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这个年轻的大学生还设法自己搞起了一个“音响实验室”——在这里,他把一些现代诗歌探索(惠特曼的咒文体诗、马亚可夫斯基的断音节诗、阿波利奈尔的拼贴诗)、构成主义的美学纲领和他自己对人的听觉感知心理的各种物理成因所进行的一系列量化测试结合在一起,试图创造出一种音响蒙太奇来……他在这一时期所接受的一些先锋艺术理念,特别是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美学主张,对他日后形成的“电影眼睛”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
10月革命后,他进入了国民教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莫斯科电影委员会工作,为了“苏维埃事业的需要”而投身于电影——开始着手编辑各类新闻宣传影片,正是在这样一所“电影学校”里,逐步培育形成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
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苏联电影工作者一样(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热衷于新理论的建构——他热情洋溢。频频地发表宣言和各种挑战性的言论。他把电影的形式探索明确地纳入到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范畴里——把诸如场面调度、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技术手段一概地斥之为资产阶级的玩意儿,被用来居心地炮制生活的“卑劣代用品”——“电影剧”,他认为这种由传统戏剧技巧派生出来的电影从本质上和宗教一样,是有产者对被压迫阶级的精神麻醉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