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乔家君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491000版次: 1页数: 331印刷时间: 2008/4/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1115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乡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户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其依托的相对独立的最小空间——是一个重要经济活动载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从全国、沿海发达区、省城、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对村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型式进行了多方位剖析与总结,从点、面等不同视角分析了村庄选址、外出务工、商业活动、农业活动、居住空间的区位特征,认为制度条件、村域所处环境、精英文化等是形成不同村域经济模式的内在机理,体现于村域自主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最后指出中国村域经济的发展走势,并提出引导中国村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经济地理、农村经济等专业科研人员和关发展的相关人员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乔家君 男,1973年10月生,2004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曾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通讯评议专家,现为河南大学副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微观研究,曾发表学术论方status and dynamic change of regional man-land system in view of micro-level quantitative aspect、《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等8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典型农区村域人地系统定量研究》,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5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序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村域经济与乡村地域发展中的作用
1.3 村域经济与乡村地域经济的关联
1.4 设计思路
第2章 村域经济内涵及研究进展
2.1 村域经济内涵、特征与类型
2.2 村域经济研究的国内进展
2.3 村域经济研究的国内进展
2.4 尚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第3章 中国村域经济的省际差异及型式
3.1 中国村域规模的发展演化
3.2 基于三大地带的村域经济差异
3.3 省际村域经济的总体差异
3.4 基于农户视角的村域经济差异
3.5 省际村域种植业经济的差异
3.6 中国村域经济的典型型式
第4章 发达区村域经济差异及型式
4.1 长江三角洲村域经济差异及型式
4.2 珠江三角洲经济差异及型式
4.3 环渤海地区村域经济差异及型式
4.4 典型发达村域的经济差异及型式
第5章 省域村域经济差异及型式:以河南省为例
5.1 村域经济的地级市差异
5.2 村域经济的乡镇级差异
5.3 村域经济典型发展型式
第6章 县域村域经济差异及型式:以巩义市为例
6.1 县域选择与数据处理
6.2 农户不同生活层次的设定
6.3 村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及演化
6.4 典型的村域经济发民型式
第7章 村域(点)经济活动区位
7.1 村庄区位选址
7.2 村域外出务工区位
7.3 村域商业经济活动区位
7.4 村域经济对外部响应
第8章 村域(面)经济活动区位
8.1 村域农业生产区位
8.2 村域农田产投效率差异
8.3 村域住房投资区位及变化
8.4 村域空心化
第9章 不同村域经济型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9.1 制度环境
9.2 技术进步
9.3 市场带动
9.4 资本运作
9.5 自然资源开发
9.6 其他因素的推动
9.7 因素间相互作用机理
第10章 村域经济自方发展能力
10.1 对自方发展能力的界定
10.2 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理论诠释
10.3 自主发展能力的定量模型
10.4 村域经济自方发展能力各因子差异
10.5 村域经济自方发展能力差异
第11章 中国村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11.1 村域数量呈进一步减少态势
11.2 村域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弱势地位难以根本改观
11.3 村域经济发展模式更趋多元化
11.4 村域经济差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呈现扩大态势
11.5 村域集体经济将重现活力
11.6 村哉经济活动外向性逐渐加强
11.7 专业化合作组织迅速崛起
11.8 村域土地流转将加快且方式多样化
11.9 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
11.10 文化积淀与事融合对村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书摘插图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自古都是农业大国,农业占重要地位,农民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其依托的相对独立的最小空间单元——村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载休(费孝通,2005)。新中国成立后,在片面推行工业化战略和实行城乡分割体制条件下,中国城乡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如产业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结构、收入消费、城市化进程等(周叔莲等,1996)。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宽松的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等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使城乡间生产要素、市场结构、收入消费水平等在早期呈现出一定的缓和趋向,但失衡态势在后期仍占主导作用,旧有的城乡二分法必须让位于连续体(张小林,1997)。在世纪交替之际,国家十分强调农村经济建设,认为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所在,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凯,2004)。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策略受“非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首先实施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政策;2000年政府又正式出台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措施;2002年,对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振兴东北”等政策倾斜;2004年,长期被忽视的中部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关注。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中,有学者提出城市群发展思路(方创琳等,2005),而实际上城市群所占的地域不大,相反,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仍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