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高中政治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高中通用,政治,
作者: 齐伟,卢银中,黄斌 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55549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新课标,新思维,新方法。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图作舟。
高效的学习工具书,将学习的革命进行到底。培养思维技巧,唤醒记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电脑存储量的120万倍。”
“如果一个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得12个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思维导图的精髓
促进人类大脑左脑和右脑的合理应用,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让自己用一个开放的头脑接受新鲜的事物,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轻松。
思维导图的影响
目前,在国外教育领域,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这项思维工具教学;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按知识模块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使用者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用分层级的线条连接概念,可以起到提示知识重点,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能快速促进知识的整合,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的功效。
作者简介
齐伟,曾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所教班级连续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后调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工作,在此期间曾主持多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暨苏州工业园区瑞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培训部主任。齐伟老师是现代教学技术的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创办的“探究物理教学网”(http://qever.k12.net.cn),“齐伟教育网志”(http://qeve.blogone net)和“教育智库”(http://www.uebrain.cn)等都是在教师中深具影响力的网站,与此同时齐伟老师还在国内各种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在指引老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录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
1. 商品的含义和产生
2. 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及发展
3. 商品的基本属性
4. 商品的价值量
5.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6.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
二、货币
1. 货币
2. 货币的职能
3.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4.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5.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三、价值规律
1. 价值规律
2. 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的关系
3. 价值规律的作用
4. 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
5.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 正确理解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
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7. 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
8. 我国的分配制度
9.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0. 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11.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统一的
12. 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3.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
14. 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
15. 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内在联系
16. 佘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资源和资源配置
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3. 市场经济通过它的三要素来起资源配置的作用
4. 价值规律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5.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8.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 企业及其作用
2. 正确区分法人、企业法人、自然人、法人代表
3.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4. 上市公司
5. 全面理解股份制,
6.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7. 企业的经济效益
8.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二、企业的经营者
1.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2. 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克服对“厂长(经理)负责制”认识的误区
4.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5.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一、三大产业
1. 三大产业的划分
2.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7.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8. 经济结构调整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劳动合同制度
3.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关于社会保障的两个误区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联系
6.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五单元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1. 国民收入的分配
2. 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三者的比较
3. 财政收入和支出
4. 预算和决算的区别与联系
5. 财政的巨大作用
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二、税收与纳税人
1.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2. 税与利、债、费的关系
3.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 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区别和联系
6. 税收作用与财政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单元 银行和储蓄者
一、我国的银行
1. 银行的产生及含义
2.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3. 中国人民银行同商业银行的关系及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区别
4. 支票、股票、信用卡
5.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二、公民的储蓄
1. 储蓄的类型及其作用
2. 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与银行作用的比较
3. 债券
4. 商业保险
5. 储蓄、债券、股票、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关系
6. 股票融资与信贷融资的区别
7.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单元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一、商品服务市场
1.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2. 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3. 市场交易的原则
4. 市场交易中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比较
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家庭消费的内容
2.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 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信用消费与超前消费的关系
5.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 消费者的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在联系
7.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八单元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当代世界市场
1. 世界市场的形式与发展
2. 经济全球化
3. 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金融组织
4. 外汇、汇率、外汇储备、外债
5.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
1.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
2. 对外贸易的范围
3. 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4. 海关与关税
5. 关于对外贸易的误区
6.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7. 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异同
8.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9. 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
10. 倾销与反倾销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第一单元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哲学简介
1. 基本概念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
5.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结构的比较
5.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3.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1.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8. 青少年应自觉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9.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单元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4. 整体和部分 的辨证关系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3.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4.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 正确理解“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6. 科学发展观
三、按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的含义
2.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 正确理解规律与具体规律、规律性现象、规则、定律
4. 走出对“规律”认识的两个误区
5. 认识和利用规律
6. 物质、运动、规律的联系
7. 实事求是的含义和地位
8.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9. 实事求是与创新的关系
10.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1.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第三单元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3. 克服在理解矛盾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4.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的关系
二、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矛盾的特殊性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三、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 “两点论、两分法”中的“两点论”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中的“两点论”
6.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第四单元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
1. 内因和外因
2. 事物发展的源泉与事物发展的动力关系
3. “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和“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说法是否矛盾
4.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
1. 量变与质变
2. 质变与发展
3.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
1.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2.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总趋势
3.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三者的内在联系
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 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五单元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1.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4.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1. 现象与本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几个误区
4. 真理和科学理论
5. 认识的根本任务
6.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7. 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目的关系
8. 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谬误、科学理论的关系
三、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1.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2.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 如何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第六单元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 物质与社会存在、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5.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6. 坚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7.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区莉
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1.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4. 个人主义与个人正当利益的区别
5. 克服对个人利益认识的几种误区
6.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应提倡诚信
第七单元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4. 个人利益与自私的区别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1.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2. 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 人生价值与个人和社会、贡献和索取、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人生和金钱、人生和享乐
三、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
1.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 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3.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4. 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
第八单元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一、实践及其作用
1. 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关于实践的几个认识误区
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5. 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二、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1.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 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4. 党的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6.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7. 在改造世界问题上的几个错误观点
8.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第一单元 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 国家
2. 国家的性质
3. 民主与专政
4. 国家职能
5. 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6.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7.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8.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0. 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之间的关系
11. 民主与经济基础、阶级、国家的关系
12. 我国的国家职能
13. 克服对“国家职能”认识的几个误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3. 人民代表大会
4.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6. 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
7.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8. 单一制和联邦制国家的区别
9. 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异同
10. 区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的概念和制度
11. 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的区别
1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3. 台湾问题
14. 外交权与外事权的异同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1.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2. 国家结构与国家机构的区别
3.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4. 正确区分我国的国家机构和非国家机构
5. 国家政权体系和国家权力机关体系的区别
6.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7. 克服对我国的国家机构认识的几个误区
8.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9. 依法治国的原则
10.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11. 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12. 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四、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3. 克服对我国“选举权”认识的几个误区
4. 权力与权利
5. 克服对“权利”认识的几个误区
6. 我国的监督制度
7.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
8.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9.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0.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11. 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2. 正确理解公民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关系
第二单元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 政党
2. 政党与国家政权
3. 阶级、国家、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5. 关于党的性质易混淆的观点
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9.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0.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11. 坚持党的领导与国家职能的行使的关系
12.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4. 邓小平理论
15. 党的基本路线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政党制度
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
5. 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政权与我国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
6. 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
7.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
8. 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
9. 我国重大决策的出台要经过哪些程序
第三单元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2.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3. 民族、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4.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5. 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差别
6. 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9. 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
10. 我国的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
二、我国的宗教政策
1.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2. 我国的宗教概况
3. 我国的宗教政策
4. 正确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 宗教无小事
6.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7. 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8.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9. 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关系
10. 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11. 克服对宗教问题的认识误区
第四单元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一、当今国际社会
1.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国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
4.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5. 国际法
6.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
7. 国际组织
8. 联合国
9. 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其会员国的约束力
10. 台湾不能按照前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朝鲜和韩国的模式加入联合国
11.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二、当今时代的主题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 建立国际新秩序
4.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5.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
6.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1. 外交政策
2.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的区别
3.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4.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5. 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外交政策五个基本点的关系
6.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9. 在新的历史时期,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10. 加强国际交往,建设和谐世界
11. 和平、发展、合作是我国新时期外交的旗帜
参考答案与解析
书摘插图
第一单元商品与商品经济
思维导图解读
1.商品的含义和产生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产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要准确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等,都不是商品。但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作商品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身的内脏器官等。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②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它才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由第二个条件,我们可以知道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和人们送给别人的礼物都不是商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及发展
(1)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初期没有交换一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偶然交换(商品和商品交换产生)一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产生)一商品经济产生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并占统治地位。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产生于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才产生的。
(3)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