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尚德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名言/警句,
作者: 华瑞兴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120000版次: 1页数: 166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62487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了。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义。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为丛书之《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
目录
(一)德之理想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德风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德身之德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君子慎其独也
贫贼不能移,富贵要济世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动则三思,虑后而行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勇,天下之达德也
有容德乃大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齐家之德
人之行,莫大于孝
读书传家久,孝悌立根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孙愚兮礼义疏
(四)治国之德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之以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
义,人路也
用国者,义立而王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五)待人之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善人者,人亦善之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友也者,友其德也
知其荣,守其辱
(六)处世之德
不自矜,故长
礼之用,和为贵
人之立身:知命,知礼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小不忍则乱大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七)德之教化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文发其蒙,行积其德,忠立其节,信全其终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书摘插图
(一)德之理想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讲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意谓圣人应顺应自然,常保尊贵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过分,不要奢侈,不要过头,不要勉强他人,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胜而不败,常贵而不贱。
老子要求把太甚的、过分的、极端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老子去奢的思想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晏子、杨震、于成龙等尚俭去奢的廉吏,为后人所称道。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却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却可以引导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却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不是砒霜,却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因此,去奢至今仍重如千钧。
杨震,字伯起,生于公元60年。他的祖辈属华阴世家大族,历代封侯。由于父亲离世过早,家道衰落,自幼生活贫寒。但他少有大志,敏而好学,而且师从当时九卿之一的太常桓郁研习《今文尚书》,终成一代宗师。入仕前他也像父亲一样,在华阴县牛心峪讲学,相传从者如流,其峪多槐,故称杨震槐市,时间长达二十年,学生多达两千。112年3月,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两年后,又调任河北涿州太守。由于他为政清廉,尽管当时全国盗寇横行,但他所治辖的东莱、涿州等地的民情和局势却较为安定,很受辅政的邓太后和大将军邓骘的赏识,所以117年6月,他升为太仆;12月,调迁为太常。在这之前,朝廷的博士选举多不以实,而杨震到后,即荐举名士杨伦等五人为五经博士,显传学业,受到当时学界人士的普遍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