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心脏性猝死防治
分類: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作者: 齐向前,王勇德编著
出 版 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53000版次: 1页数: 77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83539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弘扬健康新概念,奏响健康主旋律,谱写健康进行曲。
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迅速增长。猝死的特征性内涵在于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看似健康或病征轻微的人士突然逝去,必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规范治疗,并对全民进行教育,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好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必定具有划时代意义。
目录
前言
1心脏性猝死的研究发展
2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4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心脏性猝死的研究发展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一般指突发的、不可预料的、在症状出现后1h之内的死亡,是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顶级问题。自1966年Kuller等人确定SCD概念以来,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倍加起色,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发病率已有下降,冠心病治疗也卓有成效。在高血压的治疗上,除降压之外,还强调了靶器官的保护。在过去50年中,SCD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有报道称下降达49%。然而,最新流行病学资料仍让人触目惊心,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猝死,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的总人数约54万人/年,大约每分钟死亡1人,因此,SCD的防治任重道远。
心脏性猝死一词虽已应用3个世纪,但如何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则一直有所争论。 1982年,Hinkle和Thaler将SCD定义为心脏原因的自然死亡,在症状出现后1h内突然意识丧失,以前已知有或无心脏病史,但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是不能预料的。定义的关键是“自然”、“突然”和“不能预料”。SCD临床描述常包含了特殊机制,机制清楚就可采取较好的防治措施,如心肌梗死发生后瞬间的死亡常以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为潜在原因,其他机制也可导致猝死,如主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心脏破裂、大面积肺栓塞等。此外,即使是心律失常导致死亡,但并非突然发生,如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及(或)血流动力学恶化,患者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发作。
引起SCD的主要疾病包括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或心力衰竭以及遗传因素三大部分。大多数研究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理由是:①大约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引起的;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容易被确认。约20%~25%的冠心病患者,以SCD为第一临床表现:而在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多达75%的死亡是突然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