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辨百话/咬文嚼字文库?慧眼书系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曹志彪,何伟渔 著
出 版 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0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8597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给你一双善于咬文嚼字的慧眼。
内容简介
如果你是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你是中学教师或是高校文科学生,那本书绝对适合你来使用。 该书以阅读过程遇到的错用词汇为主要对象,以病例、诊断、辨析和链接为结构板块,以针对性、实用性和学理性的特色编辑成册。 拥有本书,如鱼得水,如遇知友,疑问迎刃而解,思路豁然开朗。
《咬文嚼字文库》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它以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由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出版。“慧眼书系”是其中的一个系列。该系列共出版六本,包括:《字误百解》、《字辨百题》、《词误百析》、《词辨百话》、《语病百讲》、《标点百诊》。本书为该系列之一。
本书大致分为四个板块:病例、诊断、辨析和链接。
本书的特点有:内容具有针对性,经验具有实用性,解析具有学理性。
本书特别适合三类读者阅读:媒体从业人员、中学教师和高校文科学生。
目录
包含-包涵
爆发-暴发
本意-本义
必需-必须
不齿-不耻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侧目-刮目
出生-出身
传诵-传颂
窜改-篡改
大事-大肆
鼎立-鼎力
定金-订金
东郭先生-南郭先生
法制-法治
反映-反应
分辨-分辩
伏法-服法
斧正-扶正
改进-改善
贡献-供献
沟通-勾通
怪癖-怪僻
国事-国是
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化妆-化装
记录-纪录
祭日-忌日
交会-交汇
接受-接收
截至-截止
界限-界线
砍价-侃价
空当-空挡
夸奖-夸耀
礼义-礼仪
厉害-利害
流传 留传
留恋-流连
谋取-牟取
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品味-品位
期间-其间
启示-启事
启用-起用
情节-情结
权利-权力
赡养-抚养
身价-身家
申明-声明
胜地-圣地
失言-食言
时时刻刻-无时无刻
时事-时势
实验-试验
收集-搜集
首府-首都
竖立-树立
说和-说合
题名-提名
通信-通讯
同伴-同伙
童贞-童真
凸显-凸现
望尘莫及-鞭长莫及
违反-违犯
委屈-委曲
无故-无辜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五洲四海-五湖四海
效尤-效仿
心率-心律
修养-休养
修整-休整
学历-学力
讯问-询问
沿用 延用
要塞-要道
-挥而就-蹴而就
-文不名-文不值
-言九鼎-诺千金
以致-以至
姻缘-因缘
印证-引证
营利-盈利
优美-幽美
原型-原形
增值-增殖
侦查-侦察
蒸气-蒸汽
正规-正轨
直接-直截
指示-指使
质疑-置疑
终生-终身
终止-中止
住地-驻地
琢磨-捉摸
自恃-自持
阻击-狙击
书摘插图
包含包涵
[错例]由于这次参加会议的人员较多,而我们在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有一些照顾不到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含。
【诊断】
“包含”应为“包涵”。音近义混而致误。“含”和“涵”在古代都有“其中包容有”之义,“包含”和“包涵”有时也通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词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职能,应注意区分。
【辨析】
“包含”和“包涵”在使用中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读音有所不同。尽管“含”和“涵”单字读音相同,但是用在“包含”和“包涵”中读音却有区别。前者读作bāohan,“含”读本音;后者读作bāohán,“涵”读轻声。
第二,词义存在不同。在现代汉语中,两个词都是动词,但“包含”解释为“里边包括、含有”,“包涵”是“包容、宽容”的意思,常用于客套话,表示请人原谅。
第三,带宾语的情况不同。“包含”所带宾语多为比较抽象的事物,如“包含几层意思”、“包含三个错误”等。“包涵”一般不带宾语,常说“请包涵”、“多多包涵”、“多加包涵”等等,多用于自谦的客套话,即“包涵”的对象往往是自己,但后面不出现“我(们)”。
第四,重叠方式不同。“包涵”可以构成重叠形式“包涵包涵”,而“包含”一般不能重叠。
【正例】
①这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种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够抵抗的。(巴金《家》)
②好在我们是至亲,不是外人,今后有啥事体,大家包涵点。(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链接:“涵”与“含”
“含”为形声字,上声下形,本义为含在嘴里的意思。由某东西被包容在口中,引申为容纳、包括。“涵”也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本义为水泽众多,引申为被水浸润、滋润,又由浸润渐渐引申到沉浸在水中的意思。于是“涵”有了包含、包容的意思。
“含”侧重某一东西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被包藏在其中,而“涵”所包容的东西就像水渗入泥土中,无所不在。因此“含”仅指包藏其中,注重“形”。“涵”则有更多浸润渗入其中的意味,注重“无形”,它还用来构成“涵养”、“涵盖”等词语。
于是,在现代汉语中,“包涵”就专用来指在无形之中而又无所不在地包容、原谅别人过错,表示其他意思的任务就交给“包含”了。
爆发暴发
[错例]那天晚上,我心里憋着的怒火终于暴发了,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冲着他哭喊叫骂,朝他身上扔东西。
【诊断】
“暴发”应为“爆发”。音同义近而致误。两个词读音相同,字形相似,而且意义相近,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容易用错。上例中表示愤怒的情绪猛烈地表露出来,应使用“爆发”。
【辨析】
“爆发”和“暴发”都是动词,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区分:
第一,起因不同。“爆发”之前往往有在内部蓄积力量的过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引发了质变,出现了外部剧烈的冲突。“暴发”往往没有什么前兆,也不需明显的前期蓄积过程,说来就来,出人意料。
第二,侧重点不同。“爆发”通常体现由内而外的扩张性、迸发性,并展示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更强调猛烈的程度。“暴发”则表现为突然出现状况,更加强调事隋发生的突然性。
第三,使用范围不同。当用于自然事物时,“爆发”使用范围较窄,而“暴发”使用范围较宽。“爆发”用于火山等猛烈爆炸式、迸发式的发生,“暴发”则常用来形容洪水、泥石流、疾病等的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暴发禽流感”。当用于人的活动或社会事件时,“爆发”使用范围较宽而“暴发”使用范围较窄。“爆发”多用于战争、运动的发生等,如“爆发世界大战”、“爆发农民起义”,也用于力量、情绪、声音的猛烈发作等,如“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暴发”则只用于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如“一夜暴发”、“政治暴发户”,词语带有贬义。
【正例】
①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美国同意在本土为中国训练高级飞行人员。(毕淑敏《北飞北飞》)
②孩子生下来八个月,她忽然心脏病暴发死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链接:说“暴”发
“暴”字在古代有两个义项与“暴发”有关。一是“猝,突然”。如《谷梁传宣公二年》:“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谷梁传》:“暴者,猝也,谓猝然引弹而弹之也。”又如汉代王充《论衡状留》:“肉暴长者日肿,泉暴出者日涌。”(肉突然长多叫做肿,泉水突然冒出叫做涌。)二是“急骤,猛烈”。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毛传:“暴,疾也。”又如《史记项羽本纪》:“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自从我做了你的妻子,从来不曾听说你祖上有什么富贵的,现在猛然间出了大名,是不吉利的。)这两个义项是相通的,可以合二为一。
本意本义
[错例]让不同群体在社会共同体中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实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妥协、社会包容和社会融合,这正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本意。
【诊断】
“本意”应为“本义”。音同义混而致误。因两个词读音相同,而且“意”和“义”可以连用构成一个词“意义”,所以误用“意”、“义”,造成了错误。
【辨析】
“本意”和“本义”的“本”都有“原本”之义。既然是原本的,那么就不是现在的,或有所变化,或有所隐藏,难以一眼看出来,还需进行一些追溯探究才能发现。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它们是两个意义根本不同的词,其主要区别表现在:
第一,“意”和“义”的语素义不同。在“本意”中,“意”是人的活动背后没有显现出来的“意图、意愿、想法”等,“本意”即原本的意图。“本义”中的“义”表示“含义、意义”,“本义”就是指本来的含义或意义,在表示词语的原本的意义或较早的意义时,是跟引申义、比喻义相对的。
第二,主观与客观的不同。“本意”往往指当事人的主观想法或打算,相当于“本心”,因此常用于人的语言、行动、想法等方面,如“他的本意是好的”。“本义”是客观存在的含义,因此比较多用于解释语言中的字词句,如“兵”的本义是“武器”。
【正例】
①方举人因为他是献忠的军师,特意把林大人这次来谷城的本意告诉了他,嘱咐他帮助献忠查听李自成的下落,将自成捉到,建立大功。(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七章)
②每一个方块汉字是都有它的意义的,现在用它来照样的写土话,有些是仍用本义的,有些却不过借音。(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
链接:“意”义
“意”是个会意字,从心从音,本义为心志、心意。《说文解字》说“意,志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讲“心之所谓意”,这都告诉我们,“意”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意志。现代汉语中,许多由“意”构成的词,如“意见、意料、意念、意气、意识、意图、意外、意向、意愿”等,都和人的主观想法有关。
必需必须
[错例]由于我市餐饮业竞争加剧,不少企业只顾赚钱,不注意饮食卫生环境的维护,缺乏必须的卫生设施,食品卫生条件极差,因饮食卫生发生的餐饮纠纷事件也时有发生。
【诊断】
“必须”应为“必需”。音同义近而致误。两个词语读音相同,含义相近,但在使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口语中不必刻意区分(读音相同,口语不可能区分)也无碍使用的原因,导致了人们在书写的时候也经常混用。
【辨析】
“必需”和“必须”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侧重不同。“必须”强调事理或情理上务必做到某种程度。例如:“每位员工都必须恪尽职守。”“必需”为“必须需要”的缩略,强调作为条件一定要具备,必不可少。例如:“懂得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必需的人才。”
第二,诃陛不同。“必须”是副词,多作状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例如:“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也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必须三个人一组,否则不能通过。”“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主要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由于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食用油的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第三,语气不同。“必须”带有比较强烈的命令语气、强调语气。例如:“你必须去办公室把这件事情说清楚。”“必需”则语气稍弱一些,为一般语气。
第四,构词能力不同。“必需”有构词能力,可以构成“必需品”、“必需物资”等,“必须”则没有构词能力。
【正例】
①两个月前跟老太爷同来的二十八件行李中间有一个宣德炉和几束藏香一那是老太爷虔诵《太上感应篇》时必需的“法器”,现在四小姐也找了出来。(茅盾《子夜》)
②在外,至少必须有几十亩膏腴的田地,在家,必须有几问幽雅的书斋;就是流寓上海,也一定得生活较为安闲,在客栈里有一间长包的房子,书桌一顶,烟榻一张,瘾足心闲,摩挲赏鉴。(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链接:“需”和“须”
“须”单独用时有“一定要”的意思,用在动词前,具有副词的明显特征,例如“入学须知”、“游戏须知”;而“需”是动词,有需要、需求的意思,有时更指需要用的东西,例如“军需”、“供需”、“基本生活所需”等。明白了两者的区别,运用时就能举一反三。除了“必需”和“必须”之外,还有“需要”和“须要”,“不需”和“不须”,都可以根据“需”和“须”的区别加以辨别,以避免错用。
不齿不耻
[错例]今年夏天在某市举行过一次“防汛救灾演唱会”,但省民政厅至今尚未收到演唱会一分钱救灾款。义演不义,中饱私囊,打着“义演”的幌子却无分文救灾,这种行为早已为人们所不耻。
【诊断】
“不耻”应为“不齿”。音同义混致误。“耻”和“齿”读音相同。“不耻”和“不齿”都是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意思完全不同。
【辨析】
“不齿”与“不耻”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第一,“齿”本来是名词,指牙齿。后由“牙齿”引申为“平列,列为同类”,作动词。“不齿”就是“不愿与……同列”、“不愿提及”的意思,—般用来表示鄙视、瞧不起某人的意思。“耻”原本是个形容词,有屈辱、羞隗、可鄙的意思。在古汉语中“耻”有时被活用为动词,作意动用法,有“以为耻,以为可耻,以为是耻辱”的意思。“不耻”中“耻”就保留了意动用法,意思是“不以……为耻”,如“不耻相师”(韩愈《师说》)意思就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第二,“不齿”前边可以和“所”或者“为……所”结构连用表示被动,构成“(为)……所不齿”。如:“为人所不齿”、“世人所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第三,“不齿”后边—般不接宾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宾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类”、“不齿于人”等。“不耻”不能单独作谓语,后边—股带卜宾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如:“不耻下问”、“不耻最后”等。
第四,“不齿”是贬义词,“不耻”是中性词。
【正例】
①还有茶商盐贩,本来是不齿于“士类”的,现在也趁着新旧纷扰的时候,借刻书为名,想挨进遗老遗少的“士林”里去。(鲁迅《热风所谓国学》)
②《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鲁迅《华盖集最先与最后》)
链接:“齿”的引申义
要正确理解并使用像“不齿”这样的词语,弄清楚“齿”的引申义的来龙去脉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古代,“齿”本指门牙,后泛指牙齿,为名词。后来,引申为所有齿状排列之物,如古代以竹木所刻的用来计数的工具、木屐的齿钉,等等。
再进一步抽象引申为同列、同辈,作名词。例如,唐代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中说“游于朋齿”,就是与朋友们交往。又引申为并列、引为同列,作动词。《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杨伯峻解释“不敢与齿,谓不敢与并列。”还引申为提到,说及,表示重视。《陈书任忠传》:“不为乡党所齿。”这里的“齿”就是提及的意思。于是“不齿”就指不愿意提到,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错例]在第14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诊断】
“不孚众望”应为“不负众望”。音近义混而致误。尽管“不孚”与“不负”音近,而含义大不相同。如果未把握关键字“负”和“孚”的含义,就可能误用。
【辨析】
这一字之差,“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的意思却迥然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含义相反。“负”,义为违背、背弃,再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就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孚”原义是“信用、信任”,“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一个是不辜负大家,一个是得不到大家信任,意思截然相反。
第二,侧重不同。两个词都围绕着众人的期望来说,“不负众望”侧重于接受重托或使命,结果完成得非常理想,令大家满意。“不孚众望”侧重于因辜负大家的期望而得不到大家信任。“不负众望”侧重在完成某一特定使命后的评价,“不孚众望”更倾向于对于某人一贯表现的评价。
第三,感隋色彩不同。“不负众望”是褒义词,用于赞扬和肯定评价,它的反义词是“有负众望”。“不孚众望”是贬义词,用于批评和否定评价,反义词是“孚众望”或“深孚众望”。
【正例】
①据说教练是在意大利球迷的强烈呼声中才决定启用这位新星的。巴乔果然不负众望,旗开得胜。(铁凝《门外观球》)
②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高考题)
链接:说“孚”
孚,本来的意思是“孵化”,古文字形,像禽类伏在卵上孵化的样子。《说文解字》:“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例如宋代张载《正蒙中正》:“子而孚化之。”王夫之注:“子,禽鸟卵也;孚,菢也。”菢,就是孵化的意思。后来“孚”引申为信用,如《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
对于这一引申义的来历,有两种解释。一是徐锴《系传》:“孚,信也,乌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二是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孚,信也”:“此即‘卵即孚’引申之义也。鸡卵之必为鸡,鸭卵之必为鸭,人言之信如是矣。”
徐锴说是因为鸟孵卵都按照确定的时间进行,不随便乱来,因此引申为信用、诚信。段玉裁则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引申,是因为鸡卵一定会孵出鸡,鸭蛋一定孵出鸭,结果不会随意改变。尽管解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从禽鸟孵化小鸟的道理出发,告诉了我们“孚”由“孵化”引申出“信用、诚信”的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