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谜案刨根问底
分類: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中国古代史,
作者: 樊虎编著
出 版 社: 广东经济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8867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面对历史,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迷雾重重呢?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摘掉有色的眼镜,用一种开阔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你就会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样的史实,不一样的视角。你所知道的表象,不知道的隐情。看作者如拨开历史的迷雾,抓住其草蛇灰线、蛛丝马迹,一步步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纵横比较,多点透视,韵味悠长!
内容简介
历史这个小姑娘,就像个被人强娶回来的童养媳。婆家喜欢他呢,就为她擦脂抹粉,装点自家门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与夫家不对付,那就得一辈子破衣烂衫,只能在厨房里当粗使丫头,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北师大韩兆琦教授说:“著史有四要:史德、史识、史才、史胆。”史识和史才是个人修养问题,事实证明,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关键是史德和史胆。然而,从周厉王“防民之口”到民国时期“莫谈国事”,敢于用生命捍卫真理,写下“崔舒弑庄公”的史官越来越少了;自从太史公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宗旨,为后世开创了“信史”之风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文字狱”迭兴,许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闭上了嘴,历史成了统治者的“一言堂”。
目录
上篇圣贤、败类还是常人?——关于人物的评价
第一章“替罪羊”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英雄
1.商鞅变法的奖赏——车裂
2.“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3.李陵投降匈奴之辩
4.魏延脑后有反骨
5.潘杨两家恩怨之谜
6.秦桧是忠是奸
7.“莫须有”的罪名谁承担
第二章人是自私的动物
1.王莽是“篡汉”的阴谋家,还是“改革者”
2.隋炀帝是“弑父杀兄”的暴君吗
3.“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之谜
第三章为尊者讳和感情倾向
1.“义士”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冥顽不灵
2.韩信死得冤枉吗
3.杨修的死因
4.袁崇烯“谋反”,是崇祯中了反间计吗
……
下篇正义、邪恶还是常情——关于史实的真伪
书摘插图
上篇圣贤、败类还是常人?——关于人物的评价
第一章“替罪羊”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英雄
1.商鞅变法的奖赏——车裂
2300年前,一个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落后小国开始实行改革,140年后,这个国家兼并了6个强大的对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然而,这场改革的领导者商鞅却以“叛国罪”被处死而车裂。
历史上对于商鞅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战国策》对此人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说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这是上下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然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公子)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说他生性刻薄,而且言词浮夸、冷酷无情,最终落得一个恶名!
那么,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和冷血无情的骗子,哪一个才是商鞅的真实面目呢?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秦国在春秋初期,经济生产和社会制度一直落后于东方各国。春秋末期,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经济发展很快。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图强,于是下令招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