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千年环境变迁研究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孙冬虎著
出 版 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500000版次: 1页数: 488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2191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共12章、50余万字。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运用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综合学科,系统梳理了北京近千年的地理形势、气候特征、水文环境、森林植被演变过程。上溯千年以前,北京是军事重镇,也是最混乱时期。从此,军事的政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不断的干预和破坏。人类的活动成为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变迁的主导力量。因此,可以说,环境因素与北京城市现在发展和将来的发展密不可分。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认识当代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答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作为都城的地理形势
第一节区域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适宜建都的地理优势
第三节建都北京的限制因素
第二章近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近千年北京气候变迁大势
第二节历史文献记载的北京气候
第三节北京沙尘天气的历史过程
第三章区域水环境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古代水系流迁的基本脉络
第二节城市选址和城市水系的重大转折
第三节泉水的利用与水井的开凿
第四节北京地区历史上的水灾
第五节当代水环境的问题与未来
第四章 森林植被的变迁过程
第一节辽金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二节元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三节明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四节清朝时期的森林植被变迁
第五章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
第一节元大都的能源供应与煤炭地位的上升
第二节明代北京的能源供应与生态问题的加剧
第三节清代北京的能源供应及相关生态问题
第六章土地利用的逐时变更
第一节作为制度保障的行政区划系统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社会和人口背景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渐进过程
第四节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园林建设的兴衰演替
第一节近千年来的北京园林建设
第二节国家制度影响下的南苑环境变迁
第三节私家园林万柳堂的变迁与地点考辨
第八章 元代以来的环境保护
第九章 战争造成的生态破坏
第十章 人文因素的城市生态学分析(上)
第十一章 人文因素的城市生态学分析(下)
第十二章 走向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引用文献
索引
后记
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作为都城的地理形势
当代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历史进程共同作用的最近结果。现代自然地理学对区域自然条件进行了科学的解说,古人也有附着了各自时代色彩的认识。北京在最近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它作为陪都以至首都的政治地位;而都城地位的形成,又与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河湖分布、土壤植被、交通格局、军事险要等,构成了古人所谓“山川形胜”的主要内容。历史上人们对区域环境中这些自然或人文因素的认识,往往深受堪舆家的影响,关于山川的分布、成因以及某些相关历史事件的解释,常常被涂上风水、八卦之类的玄妙色彩,在北京之所以从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成长为陪都乃至统一国家首都的问题上尤其如此。山水是区域地理格局的骨架与血脉,除了个别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促使某段河流发生改变外,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是颇为稳定的,这就是南宋郑樵所谓“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的道理。即使如此,古人关于北京地理形势的论述,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历史上定都于此的广阔背景,其中包含着他们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特征与人文状况的综合判断,这是从宏观上认识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
第一节 区域环境的基本特征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隅,其西、北、东北三面是太行山和燕山山地,群峰连绵,重峦叠嶂;西部山峰海拔多在1000—1500米,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峰。北部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最高峰凤驼梁为1530米。此外,还有大面积的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山区面积约占北京市辖境总面积的62%。由于山地三面环抱,状如海湾,人称“北京湾”。“北京湾”里是平原,叫作“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平原紧密相接,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平原区面积约占北京市辖境总面积的38%。从宏观上看,北京市跨越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与第三阶梯,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参见卷首附图《北京周边地理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