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名——阎宝航
分類: 图书,传记,军事人物,
作者: 王连捷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90000版次: 1页数: 300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14448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他积极发动民众开展对日斗争,成为“东北救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又发动禁烟运动,被民众誉为“今天的林则徐”。他又劝说张学良联共抗日,为张、杨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在第.次世界大战中,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隐蔽战线中搜集到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殊勋伟绩。……
端纳以“骨子里就是反日派”评阎:“对于阎宝航的反日立场,曾是蒋介石的顾问、英籍澳大利亚人威廉.亨利-端纳是这样评价的……‘阎宝航、杜重远先生骨子里就是反日派,有民族气节,有才干。他们是东北日后所借重的人物。’……当时端纳严肃地对张学良说:‘日本人放过你,也放不过阎宝航、杜重远这样的人,你们可要小心日本人的暗算。’”(阎明光、阎明复《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父亲阎宝航》)
内容简介
在中共情报史上有一个不为人知但却不能不知的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最著名的情报——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和日本120万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详细军事部署的情报都与他的名字息息相关。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情报战线上的“佐尔格”的阎宝航!没有他,二战的历史完全有可能被重写。那么,这个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呢?本书即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阎宝航如何从一个上不起学的小猪倌成长为情报战线呼风唤雨的“佐尔格”,如何成为游刃有余周旋于国民党上层高官、举止风流潇洒、为人干练机警的情报英雄,以及他早年任东北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领导东北“禁烟运动”,创建东北抗日义勇军等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内容曲折生动,读来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王连捷,女,1957年11月出生。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国华人团体联合会文史顾问兼常务理事、美国张学良将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阎宝航教育基金会理事。于2001年先后两次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研究考察。
著有《阎宝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复土还乡那一天》、《东北救亡七杰》、《阎宝航纪念文集》、《阎宝航纪念画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辽宁五十年成就事典》、《东北军十四年抗日战争史研究》等十余部。在《光明日报》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再版前言
序言
一、窗下偷读
二、就读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
三、“服务仍须为苦儿”
四、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
五、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
六、参与郭松龄反奉
七、赴英国留学
八、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常务主席
九、关东的“林则徐”
十、参加太平洋国际会议
十一、虎口余生 疾呼抗日
十二、救国会的宣传部长
十三、创建东北抗日义勇军
十四、一切为了抗日义勇军
十五、东北救亡运动的主将
十六、面斥何应钦
十七、联络东北人的纽带与桥梁
十八、参加四维学会
十九、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的书记
二十、到西安推波助澜
二十一、痴心救汉卿
二十二、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十三、在全国抗战的洪流中
二十四、营救活动再度受挫
二十五、抓住抗战到底的“底”不放
二十六、扛起“东总”这面旗帜
二十七、“阎家老店”
二十八、秘密战线的无名英雄
二十九、反对国民党武力接收东北
三十、站在争取民主运动的前列
三十一、“望见云山喜若狂”
三十二、辽北省政府主席
三十三、参加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之后.
三十四、尾声
后记
书摘插图
一、窗下偷读
在太子河畔的一片青草地上,坐着一位少年。他光着膀子,下身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黑裤,身边放着一条皮鞭。在他的四周,是正在啃嚼着青草的猪群。他是一名猪倌。
现在,他对他的猪群似乎不屑一顾。看上去,他兴致很高,口中念念有词。仔细听来,他在诵读私塾的课文中的一段。噢,上午,他也是坐在这儿,背诵了《百家姓》,下午,他又开始背诵了《幼学琼林》。《三字经》对他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他熟练得竟能倒背如流……
不过,这一次他刚刚背诵两句,嗓子像是冒了烟。他干咳两声,就停下来了。平日里,他背书时声音很小。今天不知怎么啦,他在背书时却学着私塾学生的腔调,几乎放开了喉咙,高声诵读。他在诵读时,始终像私塾学生手捧书本的模样,一动不动。这时候,他站了起来,走到河边,喝了两口水。然后选择一块湿滩地,手拿一根干树枝,在地上写起字来。
这是他的习惯,背诵完了还要练习书写……
这个农家少年姓阎,学名阎宝航。家住辽宁省海城县望台乡小高力房村。村子离这儿不远,距太子河主河道不过百余米,家里五间厢房,院门朝东,当地人称“东大门”,这就是他的家。父亲阎成德,母亲董氏。阎宝航共有姐妹三人,弟兄六人,阎宝航排名老四,三兄和六弟早夭。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叔、侄、姑、嫂等二十余口人。
小高力房村位于太子河下游,距渤海口不足百里,地势低洼,水灾不断。阎成德一家老小,辛苦劳作,日子仍过得很艰难。遇有灾年,缺吃少穿,常常靠挖野菜,喝稀粥度日,有时不得不向地主富农乞借高利贷,以解决口粮、种子的费用。由于连年借债,无力偿还,每到年关地主便登门逼债,这情景阎宝航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阎成德夫妇尽管无力供子女读书,但他们仍企盼家中出个识文断字的人,好歹能在县衙门作点小事,免受人家欺辱也就满足了。为此,他们把长子留在家里,以便将来代替他们支撑家门,决定供次子读书。这样一来,老四阎宝航便失去了读书的希望,他从8岁到12岁,除了在农忙时随父下地干农活外,一直当他的猪倌。
阎宝航诞生在一个腥风血雨的年代。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日军为攫取辽东半岛,通过海战占领了山东威海和辽宁的旅顺之后,开始向辽东各地发动疯狂进攻。尽管腐败的清军首领们无心抵抗,但几万清兵打得很顽强,付出了很大牺牲,终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日军在渡过鸭绿江后,占领了安东、宽甸、岫岩,很快又占领了海城、盖平以及营口等地。清朝政府曾起用湘军北援,力图夺回海城。战争很快涉及到距小高力房村不远的小牛庄,炮声隆隆,人心惶惶。逃难的人群每天不停地从村边经过,大呼小叫,扶老携幼,目不忍睹,小高力房村民也差不多都走光了。
作为一家之主的阎成德,吩咐长子把全家老小带走。这个时候,董氏却已怀9月身孕。她告诉丈夫,自从三子夭折后,她就下决心保护这个“老四”,不能让他再有三长两短。再说她本来身子骨就弱,正常情况下没有奶给孩子吃,离开家乡去逃难,这个“老四”就难保了。所以她央求阎成德,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能离开家。在那些日子里,善良的阎成德一直守护着媳妇,听着炮声度过了日日夜夜。
战争很快就以清军战败而结束了。这年4月6日(农历三月十二),阎宝航呱呱坠地。
11天后,清朝政府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所属诸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如何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迈出了侵略中国重要的一步。后来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实际上都是甲午战争的继续和恶性发展。这个近代史上的大事,同阎宝航的出生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但对阎宝航一生奋斗的经历,的确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1907年夏日的一天,阎宝航照样在草甸子上放着猪,下午特地稍早一点收工。他像往常一样,赶着猪照原路经过邹家私塾馆。私塾馆的门窗敞开着,却没有传出像往常一样的读书声。阎宝航本想去看个究竟,却不情愿地转身赶着猪群向村中走去。他放了四五年猪,每每经过这里,听到朗朗读书之声,便禁不住流连于窗外,偷听塾师讲授,静听学生读书声。他很想成为私塾里的一名学生。有一回,他放猪回来,路经私塾馆便听起课来,竟忘了把猪赶回各家大门口,几头猪趁机溜到人家的地里,拱吃了不少土豆。惹得人家找到阎家告状。为这事儿,阎宝航挨了父亲的一顿训斥。此后,他不敢怠慢,总是先把猪送回各家之后,方才掉头小跑直奔私塾馆偷听先生授课。
私塾馆范老先生正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他分别给每个学生出题目,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从老先生严肃的表情看,今年学生要过这一关不容易。阎宝航看见老先生平时授课时一直放在讲台上的那把戒尺,现在拿在他的手中。显然,有的学生准备挨板子了。
学生挨先生的板子,这是私塾馆的家常便饭,阎宝航也没少看到。不过考试时先生的板子,要比平日狠得多了。这天,阎宝航看到范先生打了两个学生的板子,接着又叫起一个学生。
“宋凯!”先生说,“你把千字文最后一段背给我听!”
宋凯和阎宝航有些交谊,放暑假时,他常和阎宝航到草甸子放猪。但他平时学习不好,到了考试时就更糟了。果然,他背诵几句就卡壳了。
范先生拿着戒尺走过来,指指宋凯的手说:“真不会啦?”
宋凯点点头,恐惧地望着先生。
老先生又用戒尺指指他的手,宋凯无可奈何地抬起手来。先生举起了他的戒尺……
忽然,学堂的门开了,接着听到一声喊:“先生……”
走进来的是阎宝航。
范先生认识阎宝航,便问:“小四,你来干什么?”
阎宝航给先生鞠了个躬,便指着宋凯说:“请先生不要打他好吗!”
范先生不解地:“什么?”
阎宝航:“宋凯会背这一段的,他是让先生的板子吓住了!”
范先生更加疑惑,放下他的戒尺,叫阎宝航说明白。阎宝航这才把宋凯如何教他背书的事说了一遍。他看到老先生仍不相信的样子,便说:“范先生,我说的话是真的,不信,我给先生背一段听听!”
范先生不相信这个猪倌阎小四会背《千字文》,出于好奇,他答应听听阎宝航背背《百家姓》。
阎宝航把《百家姓》背得烂熟。先生让他再背诵一段《三字经》,也没有难住他。接着范先生又让他背一背《千字文》,阎宝航照样脱口而出。令老先生惊讶的是,阎宝航甚至能背诵四书之一的《大学》。老先生问阎宝航:“你是跟谁学的?”阎宝航答:“我是跟先生学的!”老先生不解地说:“你不是阎成德的老四——小猪倌吗?”阎宝航答:“是。”老先生:“你不是这里的学生,谈何跟我学习?”阎宝航这才告诉他常年在私塾窗下偷读的事。老先生问过宋凯才知道,阎宝航不但向宋凯借过课本,在放猪时他俩还时常在一起诵读课文。
至此,老先生早忘了惩戒宋凯的事,他拿起一支毛笔送给阎宝航说:“你既然如此聪明,就把你背下来的生字写几个给我看看!”
这一下可难住了阎宝航,他会写字,但因家里穷,从未用过毛笔写字,他的字是在河滩上练出来的。宋凯把这事告诉了先生,先生越发觉得奇妙。正好外面雨停下来了。老先生领着阎宝航走到外面找一块地方,便递给他一根木棍,然后他口中念念有词,令阎宝航跟着他往地下写字。只听他诵道:“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恒,人称奇。尔初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阎宝航一一写出。
范先生好不感动,连忙说:“这小子真聪明!我范懋修教的学生有的还不如这位窗下偷读的小猪倌!真是惭愧!”
范老先生怜其才,当即宣布放学,领着阎宝航来找阎成德。
到了阎家,阎成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慌忙给范老先生让座。
范老先生开口便道:“成德啊,你家有个宝贝,怎么让他埋在土里?”阎成德不知范先生所谈何意,未能作答。范先生便一五一十把今天阎宝航背诵、书写的事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惹得在旁边的董氏直抹眼泪。她平时只知老四要念书,没有想到老四下了这么大功夫,而她全然不知。
老四聪明好学,阎氏夫妇何尝不知道。老四在他们面前常常闹着要上学。他们也知道老四放猪回家,常常要到私塾馆旁听一会。有时候回到家里饭也不吃,倒头便睡。有一次妈妈叫他起来吃饭,他执意不起,一直等到父亲收工回来时,阎宝航才从炕上爬起来对双亲说:“爸、妈,我已经十多岁了,我要上学!”以后,阎宝航年年暑期过后都要因上学的事同爸妈哭闹。阎成德何尝不愿让子女读书,他们供老二念书已经是下了狠心。家境艰难供不起啊!
范先生认为,阎老四是读书的料,不要耽误。他理解阎成德的难处,决定允许阎宝航就学,免收学费。话虽这么说,阎成德心里明白,塾师也是靠教书收一点口粮为生的,送孩子去读书,哪里有不交学费之理。于是他们节衣缩食,供阎宝航进了私塾。
阎宝航在私塾读了两年半,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从私塾出来时,正好邻村大望台成立了被乡间称为洋学堂的高等小学校,创办者范传禄,学问高深,为人正直而又和气。他的为人和品德深为阎宝航所敬重。学校由于离高力房较远,就学食宿不便,幸好范懋修老先生欣赏阎老四的才学,鼎力相助,把阎宝航安置在他儿子范先彝家吃住上学,阎宝航得以读完高小。五年寒窗之苦,阎宝航表现出求知的渴望和天赋。他买不起书,便将书全部抄下来,每晚回家秉烛夜读。毕业后,家里不但无力供其继续读书,还需要他帮助料理家事。阎宝航不得不回到高力房村,在他原来的私塾馆里当了先生,这是他很不情愿做的差事。苦闷之余他还利用余暇学习中医,每日熟念“汤头歌”。别人以为他要当医生,其实他在打发时光。他的真正愿望是既不甘当私塾先生,更不愿当医生,他还是要继续读书。
1912年春,阎宝航收到一封在奉天农林专科学校读书的二哥的来信,告诉他奉天有个两级师范学校招生,如果阎宝航去应考,他建议阎宝航必需设法首先说服父母。得到这个消息,阎宝航欣喜若狂,但是他又感到十分为难,他知道说服父母实在不太容易。他给二哥写信,请二哥在暑期回家时帮他一块促成这件事。
阎宝航认为说服父母允许他上学这件事非常难是有根据的。那年,他在范先生的帮助下,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决计考望台的高级小学。但双亲还是坚持他们的主见,认为家里有个老二上洋学堂就够了,老四读完了私塾,也算够用了。还是趁早给他娶个媳妇,组成个家,也许可以拴住他的心。于是,他们没有同阎宝航商量,就开始为14岁的儿子阎宝航操办起婚事来了。
太子河北温香镇有个姓高的人家里有个姑娘叫高素,菱角泡村人,比阎宝航大两岁。性格温顺贤惠。阎成德夫妇早就相中了这个姑娘。
阎宝航把他去望台读高小的想法和父母谈了。这时的父母已为儿子确定了婚姻,对阎宝航的想法当然未置可否,却单刀直入地把给他娶媳妇的决定告诉了他。对此,阎宝航感到十分沮丧。他认为父母为他娶媳妇就是拒绝了他继续求学的要求。他心里很不痛快,但也未和父母顶嘴。
1909年冬腊月,父母为阎宝航选好了结婚的吉日。这天一大早起来就给阎宝航一套新衣服让他穿上。按当地习俗,上午东南晌时,新郎要亲自到新娘家迎亲。父母再三嘱咐阎宝航做好迎亲准备。等到迎亲的大车要出发时,却不见了阎宝航,这可急坏了阎成德。他立派家人四处寻找。很快有人报告,阎宝航正在太子河边散步呢!
“说得好好的,你们谁知道老四又怎么啦?”阎成德大叫道。
这时,私塾老先生走过来,悄悄对阎成德说:“阎宝航的想法我知道!阎成德你好糊涂!”阎成德想问个清楚,范先生摆摆手说:“你这个当爹的,什么都不要说了,也不要生气。我去把他请回来,媳妇还要娶,这件事包在我身上!”阎成德甚是高兴。范先生又说:“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阎成德说:“到这份上了,老先生不必客气!”范先生说:“阎宝航和我说过,他要上望台高小,你得答应。”阎成德说:“望台离咱这儿二十来里地,宝航上下学有难处。”范先生说:“我儿子在望台,就让宝航在他家吃住吧!”阎成德觉得要麻烦范家父子,有些过意不去,范先生说:“就这么决定了,你不让他上学,这个媳妇他也不能娶!”说罢,范先生便径向河边走去。
果然,阎宝航很快就跟范先生回来了。他二话没说,穿上新衣服,坐上迎新的车,高高兴兴地接新娘去了。
婚后,阎宝航和高素桐的感情很好。高素桐这个名字是结婚后阎宝航给起的。后来,高素桐曾回忆说,婚前,她是裹着脚走进阎家门的。婚后不久,阎宝航领着她去太子河边,给他解开裹脚布,扔到河里,然后帮她洗脚,高素桐后来没有成为小脚女人,得力于阎宝航。几十年后,高素桐仍对阎宝航感念不尽。阎宝航婚前拒绝迎亲的事,高素桐在婚后也有耳闻,她对阎宝航对她的感情有些疑惑。但阎宝航求学的愿望和善良的心,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使她的疑惑早就烟消云散了。
想到上高小时所遇到的波折,现在,阎宝航把求学的希望放到二哥身上,急盼他早日回来,说服父母双亲。结果和他的意愿相反,双亲还是不同意他到奉天投考。
原来,高素桐婚后三年未能生育,双亲很是着急。如果阎宝航再离开他的妻子,生儿育女不是更难了么?这一年,二哥在奉天农林专科毕业,由于对仕途嗤之以鼻,回到家乡来当了个小学教员。阎宝航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
“在无可奈何中,产生了消极厌世思想,教书不到一年就想出家当和尚……”
那天高素桐哭泣着来到公公婆婆面前告状:“阎宝航要出家,正在准备行装。”二老一听大惊,立刻赶到他的住室一看,阎宝航已经剃了头。
事到如今,二老不得不改变决定:同意阎宝航去奉天投考。临走那天,阎宝航一再表示,奉天两级师范学校,享受官费待遇,他一定争取考上,经济上也不会拖累家里。他告诉媳妇高素桐,一旦在奉天立住脚,立马回家来接她。
二、就读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
1913年阎宝航考入了奉天两级师范预科。这所学校成为东北的最高学府。东北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如杜重远、卢广绩、关吉玉、王卓然、宁恩承等都毕业于这所学校,阎宝航能考入这所学校读书,也是一件轰动乡里的事情。
奉天两级师范学校,初名为奉天师范学堂。1905年3月,盛京将军赵尔巽选定在省城大南关般若寺左侧设简易师范学堂,是月开学。翌年5月将完全师范学堂并入,定名为奉天师范学堂,1907年更名为奉天两级师范学堂。校址设施,规模宏阔,当时可为全省各校之冠。创校伊始,师资不足。学校多方延揽,对专门学者不惜厚加礼聘,唯才是求。学生的学、膳、宿、杂等费一律免收。作为预科生,阎宝航的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伦理、教育、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博物、法制、经济概要、兵学、体操、武术、图画、手工、音乐等科。阎宝航深感读书机会难得,开始专心致志地读书。
无论是在私塾,还是在后来的高小洋学堂里,阎宝航的学习总是优等。上学前他不会写毛笔字,在范老先生的帮助下,读私塾时练得一手好字,是范先生所喜爱的学生。当时的高小为四年制,他两年里就毕业了,成为佼佼者。在奉天两级师范预科班里,阎宝航“是11班最优秀的学生,总是第一名”,他“学科文史都好”。
当时,两级师范学校建有长方形大操场,中间辟有440米竞赛路道,南北两端设置各种运动器械。在开运动会时,可容纳两千余人观看。阎宝航不但学习好,也长于各项体育运动。他是学校体育场上的积极分子,是当时省城出色的足球队、篮球队队长。1915年,学监李向阳组织学校体育选手去天津,参加华北第二届运动大会。阎宝航作为篮球队队长参加了这次运动会。回校后,李学监对体育运动更为重视,指定阎宝航为他的体育助理,阎宝航便积极组织全校各项体育活动,很有成绩。1924年,张学良和郭松龄两位旅长率两个旅官兵在北大营开体育运动会,特聘请阎宝航做总裁判,用大喇叭指挥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