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沈适菡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3-1字数:版次: 1页数: 36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364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利用卫星电视频道开展电视教育,是落实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是适应我国国情、发展远距离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从1986年7月开始开辟卫星电视教育专用频道,着重培训中小学教师。为此,国家教委责成我社根据有关教学计划和大纲,参照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编辑出版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学校的全部文字教材和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初中各学科《教材分析和研究》等文字教材。
上述教材,预计于1988年春季之前全部编完,从1986年秋季开始陆续出版,供应各地使用。
本书是卫星电视教育初中教师培训教材《教育学》。在编写过程中,对现行的教育学教材体系稍作了一些修改,同时考虑到自学的方便和考核的需要,着力于解释基本概念。讲清基础知识,阐明基本理论,并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新动向,联系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初中教师。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总体观
第一节 教育发展的类型: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萌芽状态
第二节 教育发展的类型:古代教育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类型:现代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第四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德育的基本内容
[附录1]中学生守则
[附录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讨论稿)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方法
第六节 德育组织形式
第八章 智育
第一节 智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智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 智育过程
第四节 智育的测量与评定
第九章 体育与卫生
第一节 体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体育过程的特点及活动原则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内容及形式
第四节 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
[附录3]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附录4]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
[附录5]关于贯彻执行《保护学生视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联合通知(摘录)
[附录6]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摘录)
第十章 美育
第一节 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美育的内容和实施
第十一章 劳动技术教育
第一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第三节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教学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课堂教学
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三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第四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第十四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言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教育同劳动和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那时候,只有教育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传授经验和知识的教育也随之复杂化,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学校教育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一定的教育技巧。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工作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久而久之,朴素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系统化,教育学就开始出现了。所以,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从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从教育史上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的历史极其漫长。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即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约两千年;在我国,可以说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朝末年,即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约两千五百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教育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人们只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并开始加以总结和概括,产生一定的教育思想。这反映在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在教学方面,对学与思,知与行,文与道,博与约,温故而知新,启发与诱导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甚至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过程理论。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立志、躬行、内省、慎独、去私、解蔽等修养方法和言传身教,长善救失,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教育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在他的哲学思想之中,并同他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学思想混杂在一起,散见于《论语》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有关教育的专著,成书于纪元前数百年。全书共1200多字,篇幅短小,但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说它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总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教育经验。
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是有名的教育专著。其他,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也曾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过不同程度的说明。
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还处在一种笼统的整体认识阶段,还不可能将各种客观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人们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上,理论上抽象的概括的层次较低,缺乏科学的依据,而且带有相当程度的臆测性和简单的形式逻辑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