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下卷)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俄)乌申斯基著;张佩珍等译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2字数:版次: 2页数: 113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746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部重要的教育巨著,也是19世纪条件下一部最好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社会对人的影响。本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作者依据当时的科学成就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特别是对耐心、惊奇和疑惑等心灵─内心感知,对性格的培养以及劳动作用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为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理学根据。本书分为生理篇和心理篇两大部分,上卷包括生理篇、心理篇之意识;下卷包括心理篇之感知和意志。本书为下卷。
目录
原编者的话
第二卷序言
Ⅱ论感知
第五十一章论一般的感知:引言
第五十二章关于感知的生理学理论
第五十三章关于感知的力学理论或数学理论
第五十四章关于感知的哲学理论
第五十五章关于意向的假设
第五十六章先天的意向。追求单独生存的意向
第五十七章追求群体生存和种属生存的本能意向
第五十八章追求有意识活动的意向
第五十九章感知起源于机体原由
第六十章感知起源于意识的表象
第六十一章内心感知的实际意义
第六十二章机体感知和心灵感知的相互关系
第六十三章感知的表现
第六十四章感知的表现是神经同情的机体基础
第六十五章感知的表现和神经同情是言语的机体基础
第六十六章把感知同愿望及心灵的情感状态区分开
第六十七章感知转化为心灵的情感状态
第六十八章把心灵感知区分出来并加以分类
第六十九章心灵—内心感知的种类:
(1)满意与不满意
第七十章心灵—内心感知的种类:
(2)向往感与厌恶感
第七十一章心灵—内心感知的种类:
(3)愤怒与善意
第七十二章心灵—内心感知的种类:
(4)恐惧与勇敢
第七十三章心灵—内心感知的种类:
(5)羞耻感与自满感
第七十四章心灵感知的种类:无所作为的
智能一内心感觉
第七十五章心灵—智能感知。它们的种类:
(1)相似感和区别感
第七十六章心灵—智能感知的种类:(2)智能紧张感(3)期待感
第七十七章心灵—智能感知的种类:(4)意外感:(a)受骗感(6)惊奇感
第七十八章心灵—智能感知的种类:(5)疑惑感和信心感(6)强烈的对比感(7)成功感
第七十九章感知的概述,感知的体系及感知与意识的关系
Ⅲ意志
第八十章意志、引言、关于意志的各种理论
第八十一章关于人体运动的物理学理论
第八十二章从生理学角度解释运动的随意性
第八十三章关于意志的力学理论
第八十四章关于意志这一客观现象的哲学理论
第八十五章根据自然科学事实说明客观意志:达尔文学说
第八十六章从达尔文的理论引出的心理学结论
第八十七章对关于意志的各种理论进行评述的结果
第八十八章意志是心灵对肉体的一种支配力
第八十九章意志是愿望:愿望的要素——现实要素与形式要素
第九十章意志是愿望:把愿望培养成信念和决定
第九十一章意志是愿望:愿望转化为趋向和欲望
第九十二章性格的形成;问题的现状;四种气质
第九十三章性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气质的影响
第九十四章性格形成的第二个因素:(2)生活印象的影响
第九十五章意志是强制的对立面:追求自由的意向
第九十六章追求享乐的意向和追求幸福的意向:关于快乐主义的古典理论
第九十七章近代的快乐主义学说
第九十八章追求幸福的意向:生活目的的意义
第九十九章人的意志发生偏离的情况
第一○○章意志薄弱和由此而产生的倾向
第一○一章结束语
乌申斯基生平和活动年谱
书摘插图
Ⅱ 论感知
第五十一章论一般的感知:引言
1.在《教育人类学》第一卷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意识过程诸现象的描述,并从最简单的感觉现象开始,循序渐进地叙述到概念的形成。但是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的心灵对它自身的这些活动并不是无所反应的,对一部分感觉和感觉的结合,它往往(甚至总是)报之以满意、高兴、喜爱、愿望,而对另一部分则报之以不满、忧伤、忿怒或厌恶。这样,在心灵世界里就向我们揭示出至今未被我们触及过的新现象。
2.这些心灵的内在活动(我们权且用这个名称)同引起这些活动的感觉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即使用最简单的观察也不难得到证实。如果某种愉快的感觉违反我们的意志而中断,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有时则会产生要这一感觉再继续下去的愿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感觉的了,因为这一感觉已经中断,而我们正是因为这一感觉不复存在而感到不满。由此可见,感觉和我们因这一感觉中断而产生的情感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同样,当某种不愉快的或痛苦的感觉中断时,我们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虽然这一感觉本身已不复存在。正如佛利士所说:“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种生物,它关于事物的表象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满意感或不满感,它也不能对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作出任何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