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校训和学校文化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世界各国教育,
作者: 黄旭,张文质主编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15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44899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朱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一教学系2006级博士生):非常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创作,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不活力,时常从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余岱宗(大学老师):每一辑《明日教育论坛》都有打动人心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介绍异域教育现状的随笔,亦有教授们的高论,更有在一线的中小学老师的心灵剖白。所有的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那些针对中国教育难局,引入国外基础教育的案例,再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我看完了,每每有启示。
李化土(中学老师):在阅读《明日教育论坛》时,随时可拾到精妙绝伦的好句子,心中的喜悦很想与同处在艰难跋涉中的朋友们分享。《明日教育论坛》——一本令我脱胎换骨的教育“羊皮卷”!
胡必春(广东顺德的小学老师):前些天我回福建长汀老家,在一个教育书店找到这套书的第29~36辑,爱不释手。看了后,极其震撼,觉得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清鲜,这么生动,这么真实,这么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的好书了。我觉得,这套书就像是一位等了我很久的温厚的长者,特意在这个时候给我送来一份安慰。在四天的旅游过程中,所有的空余时间我都是在《明日论坛》的阅读里度过的。
赵游(杂志编辑):前些日子,我在福州最知名的商业地段东街口的新华书店,见到从第7辑到第30辑的《明日教育论坛》。从书脊的设计来看它显得有些有够协调,与其他的书籍相比它也显得有些薄了,但一排整齐而列,又入在较为醒目的地方,……仿佛也暗示了这份读物的命运:它一直坚持做了“大教育”的味道来,一步未离教育和文化的“战壕”,一路走来,似已浑然忘我,只想着替读者选出可议的文章,特别爱听到读者那句“先读为快”的赞语。
风语(福建连城的不学教师):邮购了20~33辑的《明日教育论坛》,真有相见恨晚之感,真没有看到过编得这么好看的教育杂志。好友读到时说,就像当年读金庸武打小说一样痛快。确实,拳脚产交锋背后该是思想的交锋。这两月间杂着读了五六本,我会继续读下的。
安琪(诗人):相信所有收到的人都会肃然起敬和喜爱。
内容简介
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充满希望,我们从这里祈想明日——生命化的教育!本书为“格言校训和学校文化”刊物第四十一辑,主要分为一种关注、人与事、年度教师、报道与争鸣、课程研究解读、域外观察、后随笔时代、编辑推荐手札八辑。收录了国内有关教育的论文。
目录
一种关注
山里少年[外一篇]
视点聚焦教育之声
话题:格言、校训和学校文化
格言篇——钱理群:“教育难,难就难在回到常识。”[教师“众议院”]
以批判的眼光重新解读教育名言[评论“灌水区”]
校训篇——你都见过哪些比较好的校训[教师“众议院”]
怎样看待校训“一般化居多、少有特色”的现象[评论“灌水区”]
直面中国高校之校训[评论“灌水区”]
我们有两条“精神中轴线”[现场]
论学校文化建设[学者“一言堂”]
人与事
我的读书生活
年度教师
多亏当了老师
报道与争鸣
小胖故事名
“新战争”中台湾的大学位置在哪
参加了一次家长会及会后的网聊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乏味的大学校园
课程研究解读
闽教书香读孙绍振的“语文教育思想”(上)
学人论坛张君劢对科学教育的批判及其改良
学人论坛人文学术的严肃性和自由主义
课堂解读“以德报怨”的说法并没有错
心灵家园我有与你不一样的童年
域外观察
教育就在细节中
后随笔时代
杏坛手记过去的大学讲义,今天的学术经典
民间语文从今天开始写作
民间语文在这些诗句中,我没有时间了
编辑推荐手札
还有位老朋友,值得你前去拜访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饮酒记
编后记
书摘插图
山里少年(外一篇)
去年底,我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看到了教育不尽人意的地方,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忧思的现象。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们的乡村教育。
A乡学校九月一日秋季开学,但初中部没有任何动静,教室里空空荡荡。原因是报到注册的学生太少,学校只得停课两周,让老师们分头下村去搜寻学生,劝说他人;产重返课堂。初中生流失成了农村新的沉重。学习枯燥无味而负担重,造成了孩子们的厌学。读了书仍无就业保证,正在使家长们失望。钱仍然是更重要的问题。根据现行法规,农村的义务教育范围包括高中,一个孩子如果想读上高中,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便意味着“洗劫”。许多家庭为了供一个孩子上高中,不得不全家外出打工,留下一个茺草掩道和蛛网封门的家。
教育既然能够远离知识,当然更能远离正常人格。我在A乡的走访一次滑入困惑。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竞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惠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