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民营化改革的理论与政策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运输经济 ,
作者: 李南 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240000版次: 1页数: 227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45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港口民营化是从原有体制向民营化状态转变的动态过程,是政府与市场作用范围在港口领域的重新界定,更是公私双方构建伙伴关系的过程。
本书在考察港口体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港口民营化的理论基础和改革模式,然后从实证角度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港口民营化的经验,建立了港口规制改革政策的基本模式,最后,描述了转轨经济条件下中国港口民营化的特征与进展,提出了民营化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并研究了规制框架重构的具体政策。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自由化和民营化的浪潮,这种变革在运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港口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私人部门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港口产业垄断与竞争并存,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兼具,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均有供给优势,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对象,研究港口民营化改革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在考察港口体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港口民营化的理论基础和改革模式,然后从实证角度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港口民营化的经验,建立了港口规制改革政策的基本模式,最后,描述了转轨经济条件下中国港口民营化的特征与进展,提出了民营化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并研究了规制框架重构的具体政策。
作者简介
李南,男,1978年1月生,河北唐山人。2007年7月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输经济学及区域经济学。现任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讲授《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多次获奖或被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主题及意义
1.1.2 港口民营化的背景
1.1.3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框架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港口产业经济特性的系统解析
2.1 港口产业的战略地位
2.1.1 国外交通运输体系演变的轨迹
2.1.2 水路运输优势分析
2.1.3 水运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产业
2.1.4 港口产业在运输系统和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2.2 港口活动的技术经济描述
2.2.1 港口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界定
2.2.2 港口设施与主要业务流程
2.3 港口产业经济特性的系统认识
2.3.1 港口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
2.3.2 港口产业的网络经济效应
2.3.3 港口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动态性
2.3.4 港口产业的正外部性
2.3.5 港口产业的投资不可分性与沉淀成本
2.3.6 港口产业的进退壁垒与可竞争性
2.3.7 港口产业的水平一体化与市场集中度
2.3.8 港口产业的必需品特征及地理垄断性
2.3.9 港口产业的多产品特性
2.3.10 港口产业交易界面的多维性
2.4 港口的区域垄断和竞争:圆周模型
2.4.1 圆周模型与港口的空间特征
2.4.2 港口企业及用户的行为决策
2.4.3 垄断区域
2.4.4 竞争区域
第三章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3.1 产权理论与港口民营化改革
3.1.1 产权的特点与功能
3.1.2 公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权特征对比
3.1.3 港口民营化的产权解释
3.2 交易费用理论与港口民营化改革
3.2.1 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3.2.2 港口民营化改革:交易费用视角
3.3 自然垄断理论与港口民营化改革
3.3.1 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3.3.2 港口产业的自然垄断问题
3.3.3 港口自然垄断特征变迁之一:需求增长
3.3.4 港口自然垄断特征变迁之二:技术进步
3.3.5 港口自然垄断特征变迁之三:功能拓展
3.3.6 港口自然垄断特征变迁之四:环境变化
3.3.7 港口自然垄断特征变迁之五:金融创新
第四章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模式比较及选择
4.1 港口体制的历史变迁:公共性与商业性的悖论
4.1.1 港口与公共服务、公共利益
4.1.2 港口私人经营的早期渊源
4.1.3 民营化的矫正机制:港口当局
4.1.4 港口民营化的回归
4.1.5 港口产业公共性与商业性的悖论
4.2 港口民营化的动因
4.2.1 港口民营化动因研究的前期成果
4.2.2 港口民营化动因的系统阐释
4.2.3 港口产业引人私人部门参与的目的
4.3 基于地主港模式的港口民营化改革
4.3.1 港口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4.3.2 港口要素构成与民营化目标模式
4.3.3 地主港模式的核心思想
4.3.4 地主港模式与民营化改革
4.4 港口基础设施的公共融资
4.4.1 基于业务性质的投资主体分布及产权配置
4.4.2 公私合作博弈框架下的港口公共部门职能定位
第五章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实践运作及国际经验
5.1 港口民营化方式的内容和特征
5.1.1 服务外包
5.1.2 管理合同
5.1.3 租赁
5.1.4 特许经营
5.1.5 合资
5.1.6 市场准入
5.1.7 资产出售
5.1.8 港口民营化方式的比较及相应准备工作
5.2 港口项目特许经营契约的设计
5.2.1 港口特许经营契约的本质及形式
5.2.2 港口项目特许经营契约的基本内容
5.3 港口民营化改革框架下的劳工问题
5.3.1 港口民营化与劳工制度改革
5.3.2 港口民营化条件下劳工问题的解决方案:国际经验
5.3.3 港口民营化中劳工问题处理的原则和措施
5.4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5.4.1 港口民营化的总体进程与绩效
5.4.2 发达国家的港口民营化实践:英国经验
5.4.3 拉美国家的港口民营化改革实践
5.4.4 港口民营化的亚洲经验:以印度为例
5.4.5 对港口民营化实践的综合评价及发展空间估计
第六章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竞争与规制政策
6.1 港口民营化、竞争与规制的综合分析模型
6.1.1 解释变量的提出
6.1.2 港口绩效综合分析模型的结构
6.1.3 关键因素间的互动作用:关系与协调
6.2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竞争强化战略
6.2.1 港口竞争类型的界定
6.2.2 评估港口竞争的概念框架
6.2.3 港口竞争强化战略与具体方法
6.2.4 港口部门引人竞争的决策体系
6.2.5 港口产业规模型竞争模式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6.3 港口民营化改革的规制政策保障
6.3.1 规制政策的经济理论基础
6.3.2 港口业务领域可竞争性分析及规制需求
6.3.3 港口基础设施的接入定价规制
6.3.4 港口运营服务的激励性规制政策
6.3.5 民营化改革后的港口企业兼并与规制政策
6.3.6 港口产业规制机构的设置理念
6.4 港口改革过程的路线图:顺序选择
6.4.1 商业化
6.4.2 规制改革
6.4.3 竞争和重组
6.4.4 产权转换
第七章 中国港口民营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7.1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
7.1.1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的近期成就
7.1.2 中国关键港口项目的建设进展
7.1.3 中国港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中国港口民营化改革的进展与特征
7.2.1 中国港口改革的民营化趋向:现状描述
7.2.2 中国港口民营化的重要特征:外资依赖型
7.2.3 中国港口民营化改革的内外动力
7.2.4 推进港口民营化改革的障碍
7.3 中国港口民营化改革的方向与模式
7.3.1 港口投融资与民营化途径
7.3.2 基于地主港模式的港口民营化在中国的实现
7.3.3 中国港口民营化改革的渐进性
7.4 中国港口产业规制框架的重构
7.4.1 中国港口产业规制内容描述:改革的初始状态
7.4.2 中国港口产业规制框架重构的基本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引言
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问题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港口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对象,研究港口民营化改革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引言中,首先指出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及意义,综述了在该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并说明了各具体章节所构架的逻辑体系。
◆1.1 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主题及意义
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有效性是由物流、人员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和质量所决定的。交通运输正是上述流动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它们构成了三维空间分布的综合运输系统。纵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多种运输方式都是同时并存和相互协作的。
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威廉•配第认为,发达的运输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并认为运输业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更好利用。亚当•斯密提出了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和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李斯特认为,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运输发展既是工业的结果,又是工业的原因。罗雪尔认为运输发展使分工变得容易,因此生产更为完善,产品价格更为低廉,扩大的市场使整个国家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