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社会与环境,
作者: 杨伟兵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375000版次: 1页数: 358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878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作者在中篇中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作了较系统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都十分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在下篇中对土地利用而来的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一方面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地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内外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一样,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地土地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能够说清的;另一方面探索这样的变化而来的传统社会应对及其机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身,可能会使我们对传统社会的经济管理和文化传统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观全书,纲目设计循序渐进,逐渐分理,读之可使人一气呵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时时闪烁着理性分析的火花。比如中篇在讨论云贵地区册载耕地时认为:“整个清代云贵地区册载耕地亩数大都反映赋税取向,或者说是赋税及其征收制度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尚难成为单位面积的直接数据一一不过册载耕地数字的分布上变化,对于考察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仍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册载耕地数意义和正确利用来进行区域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中篇在分析农业经济及其用地结构时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林粮问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区域地缘、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主谷制”背景下的区域开发的修正的个案,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又如,中篇中分析“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时不是简单沿用其他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垦殖破坏生态环境的角度,而是充分考虑了云贵地区开发与其他地区的时间差问题,正确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玉米、马铃薯对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且考虑到清代云贵地区矿业开发地区劳动力分散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再如,书中在讨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时有许多有益的探索。这在讨论技术影响方面特别明显,讨论到清代高产旱作农作物时认为,在清代并没有在云贵高原地区马上产生“革命性”的结构影响方面,指出了云贵地区的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开发过程上的特殊性。
作者简介
杨伟兵,男,白族,复旦大学副教授。1974年11月生于云南云龙,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1部(合作),获第三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2005年)、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6年)、复旦大学光华奖教金(2007年)等荣誉。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系国家清史编纂地理志项目主要成员。
目录
总序
序
绪论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上篇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章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源
3.自然灾害
二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
中篇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其他用地
四小结
第四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矿业与山地生态
……
第五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下篇 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 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
图表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第二章 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明末清初,张献忠旧将孙可望入滇,联合南明,使云贵地区成为大西政权余部和永历王朝抗清的基地,“凡各土司闻沐天波归顺,无不降者”。清王朝针对云贵政治局面复杂的实际,采取招抚土司、分化农民军政策,“凡未经归顺,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于照旧袭封。有擒执叛逆来献者,仍厚加升赏。已归顺土司官,曾立功绩及未经授职者,该督抚按官通察具奏,论功升授”。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抵云南府城,“招抚流民,安插蛮庶”,“遂发院、司、道等衙门”,初步在云南地区建立起自己的行政体系。康雍两朝云南前明卫、所逐渐被改并为府、州、县等行政体制,尽管在山区多设汛分置塘、哨、关、卡,但在全省主要经济区的国家行政管理色彩愈发明显,表明中央对云南高原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雍正时期云南布政司领府二十三、直隶同知一、州三十一、土府、州各一,主要统治重心区域的行政设置基本沿袭前代,但在统治重心的边缘区域,土司、土官的建制数目比明代明显减少,云南内地地区的中庆、曲靖、大理、楚雄、乌蒙、临安等,“自元迄近代之建置,无多改易”,而边地区丽江、北胜、永昌、顺宁、景东、元江、车里、临(安)广(南)等部分政区变动较多,反映了“政权逐渐巩固之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