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何方昱著
出 版 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6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78862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研究近代思想学术谱系的专门著作。以张其昀、张荫麟、钱穆等一批近代学者在1940年代创办的《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为研究对象,从时代意义、媒介意义和学术思想意义三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展现了这批学人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人文与科学、通人与专家之学、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求贯通与融合所作的艰苦努力,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批常常被人们目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学人,对于科学其实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自然科学家们也同样对于人文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研究近代思想学术谱系的专门著作。20世纪40年代以张其昀、谢幼伟、张荫麟、钱穆、朱光潜、贺麟等为核心撰述人的一群学人,以《思想与时代》月刊为中心,本着倡导和践行“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基本宗旨,从事种种学术活动。本书就其文化观、科学观、教育观、政治观逐一梳理,展现了这批学人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人文与科学、通人与专家之学、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求贯通与融合所作的艰苦努力,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批常常被人们目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学人,对于科学其实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自然科学家们也同样对于人文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海内外一度流行的中国在“五四”后即笼罩在科学主义统治之下的说法,其实并不符合事实。
作者简介
何方昱,陕西汉中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经史研究。在《学术月刊》、《史林》、《科学文化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目前承担上海市哲社青年课题一项。
目录
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缘起
四、材料与框架
第一章 学人、媒介与国家
第一节 张其昀的早年学术道路
第二节 二张会合
第三节 契合于时代
第四节 张力与共生
第二章 学人、学社与学术
第一节 学界“自组织”
第二节 作者群辨析
第三节 内容剖析
第四节 主编厘正
第五节 专刊及丛刊
第三章 “融贯新旧”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重构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三节 融贯中西的现代之路
第四章 “沟通文质”
第一节 反思科学主义
第二节 “科学家学人群”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
第四节 应用科学与纯粹科学
第五节 “沟通文质”的特定内涵
第五章 “为通才教育作先路之导”
第一节 “通人尤重于专家”
第二节 从柏拉图到怀特海
第三节 通才教育观的实践
第六章 “为现代民治厚植其基础”
第一节 建都问题
第二节 五权宪法
第三节 学术与政治的颉颃
结语:失踪的刊物?——《思想与时代》月刊的历史定位
第一节 追寻意义
第二节 确定坐标
第三节 学人与政治
附录:《思想与时代》月刊目录(1941-1948)
征引文献
后 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学人、媒介与国家
第一节张其昀的早年学术道路
一份刊物的创办,必有其创办缘由与创议人。《思想与时代》月刊亦然。《思想与时代》月刊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创刊号于1941年8月出版,刊物同人多为大学教授。此刊物虽创刊于1941年,然其创办渊源则可上溯至1920至1930年代。张其昀作为刊物的主要创办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通过探寻张其昀早年的求学生涯及学术工作,或可展现学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一、南高恩师与《学衡》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鄞县人。1949年之前,张氏主要服务于两所大学,一为中央大学,前身乃其母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另一即浙江大学,乃其故乡之最高学府,是故两所大学对张氏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1919年,张其昀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其晚年自述中,曾言及南高的刘伯明(1887—1923)与柳诒徵(1880--1956)对自己影响最大,被张氏视为恩师。刘伯明,字经庶,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南京。少时就学于汇文书院,后留学日本,曾任日本留学生青年会干事,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受聘为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1919年,专任南高训育主任及文史部主任。此时,正是张其昀入南高学习之时,曾受到刘师教诲。刘氏对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批评态度,给青年时代的张其昀留下深刻印象:“他教我们思维术(他手译杜威How WeThink的书名)和哲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