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黄琳 编著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33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44561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把西方电影理论史分成:前语言时期、语言时期和后语言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是对西方电影理论史的一种全新的分类。
意大利电影史学家基多阿里斯泰戈在其代表作《电影理论史》中对电影艺术理论史的描述基本上是沿时间轴线展开的。他关注了卡努杜、谢尔曼杜拉克、普多夫金、爱因汉姆和巴拉兹等电影艺术家在理论方面的深刻而富于积极意义的工作。基多阿里斯泰戈把一部电影理论史分类为:(1)创始者(2)组织者(3)普及者三个时期。他认为,路易德吕克、汉斯里希特、谢尔曼杜拉克与摩西纳克的工作属于创始者时期,而巴拉兹、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爱因汉姆则属于组织者时期,保罗罗沙、雷蒙斯波梯斯伍德等属于普及者时期。基多阿里斯泰戈认为:“电影史基本上是沿着创始者时期、组织者时期、普及者时期这样一种时间沿革关系,从过去走到了现在并走向未来。”阿里斯泰戈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至少试图把电影理论史作为艺术理论史的专门史来独立地考察和描述。然而他的这种考察和描述隐含了一个前提:电影理论史是一种自然形态的进化史。在他的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对电影理论史革命性、断裂性的描述。电影艺术迄今为止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艺术理论,从较为系统的形态上看,大约七八十年的历史。本书对这七八十年的电影艺术理论史进行的“前语言”、“语言”、“后语言”时期的标定,不仅仅遵循了历时态的基本时序坐标,更重要的是对电影艺术理论史上的断裂点进行划时代的标定。我们的基本思想是:艺术理论史作为人类文化史,更是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不是也不可能是只有量的自然积累和形态的自然进化,而没有质的涅磐。
本书把西方电影理论史分成:前语言时期、语言时期和后语言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是对西方电影理论史的一种全新的分类。主要介绍了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路易德吕克的上镜头性理论、纯电影理论与电影先锋派; 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印象派电影;梅里爱的神话影像系统和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简单的回顾;库里肖夫效应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西方纪录电影简史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前语言时期
第一节 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路易德吕克的上镜头性理论、纯电影理论与电影先锋派
第二节 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印象派电影
第三节 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第四节 卢米埃尔和格里菲斯的真实影像系统
第五节 梅里爱的神话影像系统和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简单的回顾
第二章 语言时期
第一节 库里肖夫效应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第二节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第三节 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
第四节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第五节 巴赞的纪实理论
第六节 克拉考尔的纪实理论
第七节 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逻辑结构及其主要观点
第八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第九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第十节 新德国电影运动
第十一节 战后日本电影概况
第十二节 战后苏联电影概况
第十三节 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后语言时期
第一节 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
第二节 电影叙事学
第三节 精神分析电影批评
第四节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第五节 电影符号学、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电影批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第六节 西方纪录电影简史
附录:电影技术简史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前语言时期
第二节 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印象派电影超现实主义文艺主张
[布勒东小传]
安德烈布勒东,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诗人,1896年安德烈布勒东生于法国奥思省的丹勃什莱。1913年开始钻研医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征入伍,在南特服役。1917年回巴黎,在一家医院的精神病科工作。先后结识了阿波利、耐尔、苏波、阿拉贡和艾吕雅,并在《南北》杂志上同苏波、阿拉贡进行合作。此时,他大量阅读了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作。1919年同苏波、阿拉贡一起创办《文学》杂志。参加达达主义创始人查拉组织的达达主义团体,《文学》杂志也成了达达主义团体的机关刊物。1921年与苏波、合作写出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著作《磁场》,体现了“无意识的书写”。1923年发表诗集《大地之光》。1924年与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的超现实主义者一起同达达主义决裂。他参与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室”,起草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宣告超现实主义的诞生,发表小说《可溶解的鱼》。1928年发表小说《娜嘉》。1930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宣言》,创办新杂志《为革命服务的超现实主义》。1935年写了《超现实主义的政治立场》,公开和法共划清界线。1938年在巴黎举办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会,扩大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到墨西哥旅行,会见了托洛茨基,组建了“国际独立革命艺术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抵抗运动。1940年法国被占领,《黑色幽默文选》被禁止出版。1941年离开法国,流亡美国。1966年在巴黎逝世。
法国作家布勒东等人主张“下意识的写作经验”,1920年,布勒东在维也纳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创造人弗洛伊德会晤后,在1922年明确提出在催眠入睡、半醒状态下写作的创作原则。布勒东阐释道:“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作用,人们企图通过这种作用,或用1:3头方式,或用书面方式,或用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活动。在不受理性的任何监督下,排除任何美学或道德思考的情况下书写思想。”布勒东指出,弗洛伊德学说是指导文艺中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着一个彼岸世界,这就是无意识世界,以往的艺术只表现现实世界,这个任务已被古典艺术完成了,现代艺术应表现这个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创作主体的创作方式与文本客体的表达内容。
从主体创作方式看,超现实主义主张“自动写作”——在创作前要借助于某种催眠术,做起白日梦,去调动和发掘久受压抑的下意识世界,在视觉的彻底解放中进行想象,这个梦中的活动也就是人的真实活动,并将这种活动居于主宰地位,在无竞识与理性的统一中使人性臻于完美。
从文本客体的表达层面看,超现实主义主张描绘人的潜意识行为:性关切行为,死的向往,“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二三十年代的正统的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是主体创作方式必须在没有理性控制下的,超出一切美学的和道德的考虑之上的思想的命令。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宣布自己的《记忆的永恒》(1931)、《燃烧着的长颈鹿》(1935)、《国内战争的预感》(1936)等作品,就是用“自动写作”方式做成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
归纳在“超现实主义”电影范畴下的作品有:《贝壳和僧侣》(谢尔曼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布努艾尔)。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被认为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而《黄金时代》则被认为是最后一部。归纳在表现主义电影范畴下的作品有《卡里加里博士》(罗伯特维内),《疲倦的死》(弗里茨朗格、1921),《泥人哥连》(威格纳、1920),《蜡人馆》(保罗莱尼、1924),《演皮影戏的人》(鲁滨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