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教程(复旦博学·当代电影学教程)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黄文达主编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428000版次: 1页数: 331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906180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由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期从事外国电影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合力撰写,为上海市教委高校重点课程项目指定用书,适用于大学广播影视、新闻传播等专业本科学生,也可供广大电影爱好者阅读。
本书广泛吸收了世界电影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以视听语言的发展、演变为核心命题,强调从全面、多元的角度认识、理解电影的性质与演进,改变了我国电影史教学只介绍叙事影片的状况。根据后现代电影在叙事语言上多元融合的特点,本书增加了论述纪录片、动画片的章节;在发展潮流上,本书将世界电影的基本格局处理为主流与支流共生的状态,在以主要篇幅阐述欧美主要电影导演及其作品、主流电影思潮与运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亚洲电影的讲解;在整个电影史分期上,本书以电影自身的发展为原则,将世界电影史的核心部分分为好莱坞模式的确立、反好莱坞、后现代电影三个阶段,改变了以往以社会发展阶段为标准的划分方法;在导演与作品介绍上,本书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更新颖的观念、更突出的内容与更全面的解读方法。
作者简介
黄文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外国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的研究、教学、译介工作。主要著作有《世界电影史纲》、《世界电影百话》、《外国电影发展史》等。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当代电影》等专业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早期无声电影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第二节 早期电影与叙事形式观念的萌芽
第三节 电影叙事的发现
第四节 自觉的叙事
第二章 晚期无声电影
第一节 好莱坞的兴起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电影
第三节 现代主义先锋电影主要流派
第四节 苏联蒙太奇学派
第三章 纪录片与动画片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没有纪实概念的“纪录片”
第二节 追求形式美感的早期纪实影片
第三节 谁是动画之父
第四章 经典好莱坞——“黄金时代”
第一节 有声电影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企业及制片法则
第三节 类型电影的观念及叙事模式
第四节 经典好莱坞时期代表导演及其作品
第五章 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确立
第一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六章 欧洲第二次现代派电影浪潮
第一节 现代主义电影及作者论
第二节 英格玛伯格曼
第三节 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四节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七章 作为独立样式的纪录片与动画片的发展
第一节 作为独立影片样式的纪录片
第二节 纪录片的危机
第三节 迪斯尼的崛起和主流动画片的形成
第八章 新浪潮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的诞生及其背景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的美学观念
第三节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四节 法国新浪潮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第九章 新好莱坞
第一节 新好莱坞电影产生背景
第二节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四节 多元化的好莱坞
第十章 欧洲国家电影
第一节 新德国电影
第二节 新英国电影
第三节 西班牙电影
第四节 苏俄电影
第十一章 日本电影史
第一节 前期日本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电影的主要代表
第三节 日本电影新浪潮(1960—1980)
第四节 世纪末的电影复兴(1980—2000)
第十二章 纪录片的革命和动画片的多样化
第一节 纪录片的革命——直接电影
第二节 从追求真实到非虚构
第三节 欧美动画片的主流和非主流
第四节 日本动画简史
第五节 动画艺术短片
第十三章 印度与其他亚洲国家电影
第一节 印度电影简介
第二节 越南电影简介
第三节 泰国电影简介
第四节 伊朗电影简介
第五节 韩国电影简介
第十四章 后电影时代的电影新景观
第一节 电影生存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与新理论革命
第三节 后电影新创作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早期无声电影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视觉认知的新形式
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不同,电影的出现几乎是有明确日期可查的。
1888年,法国人勒潘斯用单一透镜照相机拍摄的《利兹桥所见》是至今人类所保存的最早的“动的画面”。他所拍摄的是在一座桥上行走的人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个男人烟斗里冒出的烟”。不幸的是,1890年9月16日他在转道巴黎去纽约展出他的发明时失踪。
189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单人观看影片的“电影视镜”,并申请了专利。
1895年3月22日,法国人奥古斯都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向朋友们演示了他们改进的“活动放映机”。这种放映机走片速度为每秒钟16格,后来成为无声影片的标准格式。
1895年12月28日上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10部影片,其中有后来知名的《火车到站》、《工厂大门》、《贝贝的午餐》、《水浇园丁》等。这些影片每部长约17米,放映时间为1—2分钟,全部10部影片放映一次10多分钟,每隔30分钟重新放映一遍。
1896年,爱迪生开始用他的“电影视镜”公映自己制作的影片。
电影出现的意义在于它的“活动画面”,但电影的诞生既不是一场盛典,也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电影的出现是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艺术家、幻想家共同努力的产物,更是人类对视觉盛宴的共同追求的结果。从摩崖石刻、绘画到雕塑、照片,从木偶、皮影、幻灯到诡盘、幻盘、走马盘、望远镜、摄影枪,它们既作为休闲娱乐的视觉玩具为当时的人们广泛使用,也作为纪实、认知的工具被人们探索与研制。对视觉对象的记录从手工绘制到胶片摄影,是人类视觉认知的一次飞跃,而从静态的照片到“活动的画面”则是视觉认知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性的飞跃,它提供了人类对世界感知的全新的方式,也是人类视觉认知的彻底解放。而从电影史的角度说,“活动画面”对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也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