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法论
分類: 图书,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MIS),
作者: 张小栓,张健,穆维松编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08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70269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法论,系统介绍了从选题开始到最终论文写作、学术报告与答辩的整个环节,共分为9章,包括:研究概述、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测量评价、项目申请书写作、学位论文写作、学术报告与答辩等,力图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整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框架,在理论讲解方面深入浅出,在案例选择方面适当新颖,在结构安排上逻辑严谨,不仅在教学上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图书馆档案情报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以及其他专业中信息系统或信息化研究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教学、科研人员及广大信息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本教材力图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整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框架,在理论讲解方面深入浅出,在案例选择方面适当新颖,在结构安排上逻辑严谨,主要表现为:一是理论新颖,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书籍,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感受到严谨的科研思维逻辑;二是案例新颖,绝大部分案例均编者的研究项目、研究论文以及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取新颖,通过精心挑选,突出特色。
作者简介
张小栓,1978年3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从事经济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中方)主持人正在进行欧盟FP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等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为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与研究生主讲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研究方法(双语)、经济信息管理、Researching Information System等教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与研究方法论概论
二信息管理研究目的
三信息管理研究成果
四信息管理研究过程
五信息管理研究范式
六研究参与者与学术道德
第二章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
二信息管理研究问题选择
三信息管理研究问题细化
四信息管理研究问题分解
五信息管理研究问题描述
六案例分析
第三章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概述
二文献检索与获取
三文献审核与整理
四文献阅读
五文献综述写作
六文献著引
第四章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基础
二研究要素辨识
三研究问题理论化
四研究可操作化
五研究设计案例分析
第五章研究测量与评价
一测量与误差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三测量的外在效度
四信息系统的信度与效度
第六章研究方法
一研究策略
二数据生成与获取
三数据处理与建模
四案例分析
第七章项目申请书(开题报告)
一项目申请书结构
二项目基本信息
三项目立论依据
四项目研究内容
五项目研究基础及工作条件
六项目申请书评价
第八章学位论文写作
一学位论文概论
二信息管理学位论文结构
三学位论文初稿写作
四学位论文修改
五学位论文评价
第九章学术报告与答辩
一学术报告
二学位论文答辩
三聆听学术报告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Inform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写为信息管理)是教育部1998年经过专业目录调整后新设置的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它涵盖了老专业目录中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专业。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没有设置二级学科,但大部分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都在下面设置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信息管理学科作为管理门类中一个新兴学科,属于信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和特色之一,是能够体现该学科管理学与工学交叉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活动和学科发展也总是离不开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此,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有效地运用管理学与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科学研究活动事半功倍,更有效地推动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论本身也是信息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研究方法论本身既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对象性。因此,认识和掌握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论,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素养,增长科学研究才干,提高认识社会、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