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

分類: 图书,艺术,工艺美术,
作者: 徐飚 著
出 版 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442609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造物和思想学术共同获得繁荣发展:其时之国工已能制作出美不胜收的器物,且又编纂了一部流传至今的工艺专书《考工记》。将两手多年前那些美好技艺加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和阐述,使今人能据以探询当时器物设计制作之实践原则和工艺标准;其时之术更因私学之兴盛而呈勃然奋发之势,诸子之学多以关注现实应用为务,于论述各自之理想社会时兼及其成器理想与原则;遂成立先秦时代之器物设计思想。这两类文本凝聚着先秦时代在工艺造物上通过实践和思想两条途径所抵达的历史经验,尝试从中整理和诠释我国本源的造物思想正是本书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本书原为作者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国家教育部第三届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奖。
本文旨在对先秦时期在器物制造与设计方面所达到的历史经验作一番相对完整的整理与阐释,达成对我国古代设计传统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以便为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引入一个底蕴深厚的史的维度,为疏通我国古代设计传统与当代设计发展之间的源流关系做一个基础的理论铺垫与探索。
作者简介
徐飚:博士,女,1968年2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98年以前,先后就学子浙江大学机械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取得工学学士、哲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1998年以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要从事设计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并先后获省留学基金和校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在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访问学习。1991年荣获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奖本书的研究受到国家教育部优博专项基金资助,历时五年完成。
目录
序(张道一)
前言
第一章 本文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价值
三 研究方法与宗旨
第二章 先秦手工业
一 西周手工业
二 东周手工业的演进
三 新器种举例分析
四 “侈糜”现象分析
第三章 成器之术
一 《考工记》大体
二 形制
三 结构与装饰
四 形式美学处理及装饰
五 材料与工艺制作标准
第四章 一般成器观念
一 成器之巧——《考工记》总论释读
二 创物之知——“观象制器”释读
第五章 造物理想
一 价值批判
二 墨家的理想
三 儒家的胸怀
四 道家的视界
五 道器之间
第六章 器物形式美学思想
一 利用则止
二 文质彬彬
三 白贲
四 无为无迹
五 与众乐乐
六 审美批判
第七章 结论——成器之道
一 设计的存在及其样态
二 实际设计经验
三 设计实践原则
四 设计思想与观念
图版说明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本文的内容与方法
先秦时代堪称我国历史上的光辉岁月,它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尤其显著地处于本源地位。由于这地位多半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奠定的,因此,当我们从思想学术的角度谈论“先秦”时,它就不单单在一般意义上指涉某个历史时期,而特别地意指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一个发源地带。其历史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年至前230年的300年间,它属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另一方面,也因为先秦学术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此种特殊的本源地位,所以迄今研究先秦学术的专著和论述,比如先秦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美学思想、科技思想等等,早已林林总总、汗牛充栋。
显然,这些分门别类的研究领域是后世学者对先秦学术条分缕析的结果。换言之,就先秦文献本身,关涉各学术领域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思考往往混杂一体,笼统而不分家。实际上,各种问题以及相关见解并没有完成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化过程,而是包含在思想家针对时弊及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批判和思索当中。空谈玄理者少,而论实际问题者多,这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区别于希腊、印度古代思想的显著特征。这个特点既使得先秦学术有了多角度研究和阐释的可能性,同时也给按照今天的学术门类标准进行研究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