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精编规划教材:设计构成(北京版)

分類: 图书,艺术,设计,设计基础,
作者: 李友友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1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85374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构成概述,阐述了设计构成的产生与影响,说明了学习设计构成的目的与方法。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为平面构成知识,讲述了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使学生建立抽象的构成认知体系,通过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的学习与掌握,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构成规律;平面构成空间与肌理理念的建立与学习,可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平面设计综合应用能力。第五部分至第八部分为色彩构成知识,包括色彩构成原理与体系,讲述了色彩三要素的基本属性和色彩表述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建立设计色彩的知识体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从色彩的对比规律及形式出发,研究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的原理,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色彩的心理效应,从色彩客观的知觉现象与特征、色彩直接与间接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阐述,使学生理性地掌握色彩心理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处理色彩表现的能力;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着重培养学生采集色彩和利用色彩的能力。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为立体构成知识,讲述了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形式法则,通过点、线、面、体等要素的认识、分析和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使学生理解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理念;立体构成表现形式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利用不同要素的特征,创造富有魅力的立体形态。第十一部分为设计构成优秀作品欣赏,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设计构成优秀作品的鉴赏力。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构成概述
一、构成的产生与影响
二、构成与艺术设计
三、设计构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第二部分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
一、形态要素一点
二、形态要素一线
三、形态要素一面
四、图与底
五、经典解读
第三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形式美法则
二、平面构成基本形式
三、经典解读
第四部分平面构成的空间与肌理
一、平面构成空间
二、肌理
三、经典解读
第五部分色彩构成原理与体系
一、色彩构成原理与体系
二、色彩体系表述一色立体
三、经典解读
第六部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色彩的对比
二、色彩的调和
三、经典解读
第七部分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色彩的知觉现象与特征
二、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
三、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
四、经典解读
第八部分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一、色彩的采集
二、色彩的重构
三、经典解读
第九部分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形式法则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立体形态中最基本的元素
三、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
四、经典解读
第十部分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
一、半立体构成
二、立体构型
三、经典解读
第十一部分 设计构成优秀作品欣赏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设计构成概述
一、构成的产生与影响
“构成”这一概念产生于1913年—1917年,源于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Constructivism)。 此运动在艺术上也称为“至上主义”运动(Suprema tism),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但与构成最有直接关系并确定其内涵的,则是l919年4月在德国创建的“包豪斯”(Bauhaus)。
包豪斯:1919年4月,德国韦玛(Waimar)市立美术学院与市立艺术学院合并,创建“国立包豪斯学院”,发表“包豪斯宣言”,由建筑设计家华尔特•格罗斯(Walter Gropius)任院长,他的口号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为了拉近艺术与工业技术之间的距离,以改善人们的环境,包豪斯有整套崭新的教育计划和方法。包豪斯为了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并介绍综合性的现代美学思想,从1925年开始编辑出版了包豪斯丛书。包豪斯虽于l933年7月被迫宣告结束,但其设计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20世纪工业时代欧美各国的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构成”的教学由平面、色彩和立体三部分组成,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在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现已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装潢、室内、造型、建筑、绘画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对形与形、形与色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组织形和形的色彩、创造形和形的色彩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