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后发优势经济思想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王晓博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69000版次: 1页数: 195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420192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指出创新所在,追述前人成果。第二章首先引入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后发优势的约束性条件,揭示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一些后发展国家发挥“后发效应”、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第三章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揭示了后发国家及其后发地区实现后来居上的直接基础和内在机理。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近代有关后发优势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近代对外开放思想方面。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围绕影响经济赶超的各种因素确立了实现后发优势的途径。第五章首先阐述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各具时代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赶超思想,然后集中论述了中国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思想。前者涉及如何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如何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制度因素的有效安排,以及对中国改革中的后发优势的分析。第六章是对中国近现代区域性后发优势思想——西部开发政策思想的研究。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在为整个中国前途殚思竭虑之时,多对中国西部开发表示关注。之后在阐述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对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王晓博,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年6月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分配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为同济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推荐人选,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产业经济与国际竞争、国际银行理论与业务创新等领域,在《国际贸易问题》、《当代财经》、《财经论丛》、《世界经济文汇》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编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国际结算与信贷》、《货币金融学》等;主持并参与过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包括“上海推动内资中小型企业出口高新科技产品的对策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高科技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十一五’期间上海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上海市外经贸委“十一五”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后发优势与经济发展”(同济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重大体育赛事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上海市体育局科研基金项目)以及“《ECADI战略规划纲要》评估及建议”、“基于循环经济的安徽涡阳县造纸行业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国的发展研究
二、关于政府作用的一般理论探索
三、关于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研究
第二章 后发优势概念的引入
第一节 格申克龙及其后发优势思想
一、格申克龙其人其说
二、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思想
第二节 后发优势的约束性条件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比以往更加显著
第三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宏观和中观角度考察国外后发优势政策思想
第一节 国家层次的分析
一、日本: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后进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韩国:从殖民地附属国到新兴工业国
第二节 区域层次的分析
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二、制定明确的区域援助目标
三、建立专门的区域援助开发组织机构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援助方式
五、鼓励地方及民间力量参与
六、区域政策法律化
第四章 体现后发优势思想的中国近代开放意识
第一节 对闭关锁国的批判与反思
第二节 对对外开放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第三节 对开放的内容、途径的探讨
第四节 在坚持对外开放中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
第五章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后发优势思想的思考
第一节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赶超战略思想研究
一、毛泽东赶超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
二、邓小平的赶超思想与中国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三、江泽民与时俱进的赶超思想
第二节 中国技术性后发优势思想
一、从后发优势实现看我国的技术引进
二、模仿创新——后来者居上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中国制度性后发优势思想
一、关于制度性后发优势和“制度夹生”
二、中国改革中的“后发优势”:一个初步分析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区域性后发优势思想——西部开发政策思想概论
第一节 近代先进人士对西部开发的关注
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发西部的思想
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发西部的思想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发西部的思想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的西部开发思想及实践
一、20世纪30~40年代开发西部的原因及目的
二、20世纪30~40年代开发西部的政策思想及措施
三、20世纪30~40年代西部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部开发思想及实践
一、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西部开发思想初探
二、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三、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思想的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后发优势概念的引入
第一节 格申克龙及其后发优势思想
一、格申克龙其人其说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1904~1978年)1904年出生于俄国黑海之滨的敖德萨。1920年他离开了俄国定居于奥地利,并在那里继续他的学业。1928年格申克龙获得了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38年他举家迁居美国,先后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经济学讲师(1938~1944年)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董事会研究员(1944~1948年)。1948年格申克龙任哈佛大学教授,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长达30年的研究活动,主要从事经济史教学和苏联问题研究,直到1974年退休。
格申克龙不仅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史学界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和比较经济史学的权威,而且其学说对于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成为这些理论的重要基础。《新帕格雷夫经济学辞典》记载他的人名词条是这样介绍的:他作为美国史的领袖而享有盛名,通过他的研究生必修经济史课程等……他影响了哈佛的一代经济学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并成为一种传奇,并且为其同事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但不是高不可攀的学术标准。那些出自哈佛的诸如萨缪尔逊、罗斯托和帕金斯等美国经济学界的大家都在他们的著作里对格申克龙的学说进行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