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5

分類: 图书,青春文学,玄幻/新武侠/魔幻/科幻,
作者: 灰熊猫著
出 版 社: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4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4457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部能够令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的历史战争小说;一部已经引发巨大争论、口水滔天的争议奇书;一部恢弘的历史之书、热血之书、战争之书、权谋之书。
不读《窃明》枉读书!
这是一部弘扬民族正气,拨乱反珔的愤怒之书!《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窃明》再次撼动天下!
内容简介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就从世界的顶峰跌落到谷底,七成子民都死于非命,明末文官集团的“无能”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了扭转历史上这个悲惨的局面,黄石一方面积极为长生岛的军事实力加码,一方面稳固海外贸易,从中获得强大的经济支持。
被长生军压着打的后金政权几经惨败,不复历史上的强势,正急速滑向颓败。为了赢得喘息空间,皇太极一面恶意中伤黄石,一面与明廷假意议和。在这“议和”的幌子后,皇太极设下了天罗地网,企图一举扭转被动局面。
此时,历史的车轮隆隆滚至天启六年,后金酋主努尔哈赤的生与死在已经改变的历史轨迹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黄石单刀深入敌后,赢得一场神话般的胜利,却被大明弄臣“流放”福建。面对拥有无限权力而又勇于内斗的庞大的文官集团和阉党势力,黄石以渺渺之身,又该如何应对?又有谁可以依靠?
作者简介
灰熊猫,80前生人,作者幸运地拥有一些在文史方面颇有见地的朋友,在他们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着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作者希望他的作品,不仅仅能愉悦他的读者,也足以无愧地展示给亲朋友好友。
目录
第一章海州
第二章操守
第三章伏笔
第四章落网
第五章辽阳
第六章回声
第七章并力
第八章泉州
第九章后顾
第十章反复
第十一章转战
第十二章跃进
第十三章阻击
第十四章合围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海州
“臣袁崇焕奏……”
奏章上清一色的蝇头小楷。黄石屏住呼吸往下看去,没错,袁崇焕在奏章里回顾黄石历史军功的时候,隐约暗示了他的跋扈;袁崇焕在奏章里赞扬了黄石的大志,顺便还带了一笔他大义灭妻的事迹,接着是黄石以前向赵家求亲的事情……
所有的攻击都隐藏在对黄石直爽性格的赞扬里,即使是黄石自己看这份奏章的时候,也深切地感到了那些攻击的威力。它们总是猛地闪现出来,像尖锐的钢针一样把你深深刺痛,但在你怒气涌出要反驳的时候,这些攻击就又狡猾地消失不见。它们根本不给你辩解的机会,让你满腔的反感始终没有机会聚集起来,但伤害已经深深地烙下。
黄石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一切都没有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最后轻描淡写地把议和说成是私人间的闲聊。袁崇焕说当黄石暴跳而起的时候,他都震惊得说不出话了;袁崇焕还说他经过了彻夜的思考,才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触怒了黄石。
这样袁崇焕在经过彻夜思考后,决定上疏自参自己破坏文武和睦的局面,但奏章中他仍然秉笔直书,告诉皇帝他仍坚持认为议和并不是一条完全不可行的道路。
“很妙,非常妙,袁崇焕明知皇帝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议和这个问题上,所以他就趁机轻轻带过一笔,种下了一个种子。”黄石心中也不由得赞叹起对方的行文技巧来。不知道袁崇焕有没有想过黄石弹劾他的罪名,如果皇帝真相信了袁崇焕的这番说辞,那黄石用“无人臣礼”来弹劾他就显得更下作了,那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黄石深吸了一口气,起身向着天启帝跪倒:“皇上爱护微臣之心,微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
直到走出紫禁城之后,黄石才苦笑了起来,心中充满了失落感:“我是来自未来的人,我能看透历史的迷雾,我能洞察先机,每一步我都没有料错,但我竟然还是一败涂地,袁崇焕,你真是太强了。”
当黄石看到袁崇焕在奏章上没写他劝说黄石和赵引弓结亲,而是劝说黄石不要退亲时,黄石才发现自己的对手竟然已经处于了不败之地。袁崇焕说他极力建议黄石不要急于退亲,先等等看有没有奇迹发生。如果赵二姑娘为黄军门殉节了,那黄石也应该给她一个墓碑。
这一番话说起来真是堂堂正正,只要皇帝接受了这个说法,那袁崇焕劝阻黄石不要退亲当然是出于公心,而黄石随后发火毫无疑问是挟私报复。黄石和赵引弓秘密定亲是黄石准备的撒手锏,但此时这个撒手锏也变得毫无用处了。
或许并非一点用处也没有,袁崇焕或许以为黄石一怒之下根本就不会和赵引弓定亲,那更坐实了黄石挟私报复的罪名。尽管黄石现在补上了这门亲事,可是这完全可以解释为:黄石还有些许羞愧之心,听了袁崇焕的话后良心发现,没有立刻把亲事推掉。
黄石又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想了一遍,惊骇地发现自己就是先看过袁崇焕这则奏章,也打不赢这场笔墨官司。如果他想要反击的话,那首先要打消皇帝先入为主的印象,但黄石根本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和袁崇焕到底说了些什么。
“如果我真的去和皇帝分辩,非要说清自己和赵家本来没有婚约,现在是袁崇焕硬扣在我头上的,那恐怕倒正落入了他的圈套中。皇帝没有闲心查证这种家务事,在皇帝看来,就是我在坚持破坏文武和睦的局面,加倍坐实了我挟私报复的罪名。”
现在有了空闲,黄石就做了一个试验,他尝试着用最简短的话解释清楚自己、赵家还有袁崇焕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根本说不清,这里面牵扯的实在是太多了。“等皇帝听得不耐烦了,就会认定我是在强词夺理,这样袁崇焕就成功地把他和我的争论转化成了皇帝和我的争论,而一旦和皇帝吵起来,我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袁崇焕这种说法还是一个双保险,就算黄石倚仗天启帝的信任吵闹下去,也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赵引弓为此丢官了,他肯定不会说黄石的好话,如果赵引弓和黄石结亲保住了官位,那……赵引弓的话又有什么说服力呢?
刚才黄石一看完奏章就向天启帝谢罪了,他知道皇帝把这份奏章留中主要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黄石真诚地向天启帝表示了感谢,并按照袁崇焕的说法给自己泼了,些脏水。最让黄石感到哭笑不得的是:目前情况下,袁崇焕的这套说辞居然还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说辞。
黄石告诉天启帝他当时确实有些不高兴,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很丢脸的,但是……黄石此时也不忘刺个回马枪,他仍然坚持议和是万万不可行的。黄石承认自己当时的态度确实不好,但不承认自己有路线错误。
好了,适可而止。黄石有节制地反击了一下,把自己和袁崇焕的议和政策划清了界限,然后就又加重描绘了一番当时袁崇焕的无礼,还有自己的不爽。最后黄石告诉天启帝,他决心不计较这一切了,当然,这都是看在天启帝对自己的爱护上,和袁崇焕完全没有关系。
不过,黄石也痛快地表示他愿意捏着鼻子写一封道歉信给袁崇焕,作为和好的见证,为了证明自己的心胸广大,黄石告诉天启帝自己没有和赵引弓退婚。见到黄石的肚量后,天启帝也显得十分高兴,他当即宣布给予黄石另外一个奖赏:他未来的次子可以得到世袭锦衣卫千户的职务。
在走向军营的路上,黄石经过反复确认,终于肯定了自己的随机应变。确实已经没有更好的对策了,就算天启帝心中有一些不快,自己及时承认错误也能把它们驱逐干净,而且又给了皇帝面子,满足了他做和事老的愿望,自己的形象总算是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
“真是一败涂地。在权衡了自己和袁崇焕两者的得失后,黄石无可奈何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袁崇焕在皇帝面前得了许多分,这肯定是不用说的了,此外最夸张的是,黄石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得不给袁崇焕的见解背书,而且这居然是黄石的最优解。“还是回到我的长生岛去吧,官场上我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但战场上他远远不能和我相比。”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辽西再次警讯频传,东江镇、辽镇、北镇巡司还有现任蒙古成吉思汗一起向大明朝廷急报,后金军再次集结于辽阳,目标直指辽北的成吉思汗。而努尔哈赤的后续意图也很明显,他听说新任辽东巡抚袁崇焕在锦州筑城,就制订了先击破西北成吉思汗,然后南下击破西南关宁军的战略计划。
长生岛的军队此时还没有离开京师,似乎大明内阁对这支军队的使用有所考虑。面对着如同雪花一样飞来的急报,天启帝对着内阁发出了一连串的冷笑:“建奴欺我大明无人乎?立刻下旨,加黄将军右都督,即日做好驰援辽西的准备,把建奴一举扑灭。”
黄石不认为驰援辽西是一个好的对策。历史上这次后金的大规模进攻最后闹了一个虎头蛇尾,宁远一战虽然让后金军的财力大大增强了,但对沈阳的围攻让东江军也狠狠捞了一把,现在东江本部和右协已经具有了强大的战略进攻能力,而且和辽镇不同的是,他们也有着积极的进攻欲望。
在黄石的恳请下.天启帝最后认可了他的战略判断,同意黄石把部队调回辽南,做好北上的攻击准备。就在黄石得到批准后,毛文龙的奏折也传到京师,他已经下令东江本部进行动员,毛文龙向皇帝保证:他已经做好了再次攻入辽中平原的准备。
在最近一段日子里,除了天启皇帝以外,皇后、信王也都各有赏赐给黄石,甚至奉圣夫人客氏都送过名贵的玉佩,至于其他官员赠与的仪金更是不计其数。
“老人家,请代为传个信吧,请转告阁老一声,末将明日就要走了。”
临走前,黄石又一次来到孙府拜访孙承宗。这些日子黄石几乎是天天来孙府求见,但始终是空手而归。今天黄石又等了很久,但还是见到看门老头摇着头回来了。黄石满腔的热望如同被泼了一盆冰水,他无奈地笑了一下,一甩斗篷就转身离去。
“黄将军请留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黄石回头一看,只见孙之洁从偏门跑了出来,他气喘吁吁地跑到了黄石身边:“黄将军,今天在下和毛公子有个茶会,黄将军可愿一同前往?”
这次来北京,黄石公务繁重,和毛承斗只见过一面,还请他参观了一次军营,毕竟毛公子是东江军未来的老大。
“恭敬不如从命。”
黄石正要跟着一起走,孙之洁瞄了他的装束一眼,黄石现在虽然没有穿盔甲,但也是一身戎装:“黄将军,我们是去赴茶会,是不是换上官服比较好啊?”
黄石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头盔,还有头盔上昂扬挺立的白羽:“不必了,孙公子请。”
听黄石这么说,孙之洁倒也不坚持,他乘了一顶软轿就出发了。到了毛府后,毛承斗作为未来的辽东大将,也乘上了一项轿子。孙、毛二人的轿子和黄石的卫队一起行进在道路上,让两侧的人群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他们不知道轿子中是何方神圣,竞能请动这些白羽兵护送。
到了他们常去的凉亭后,孙之洁对黄石解释说,因为孙承宗不太同意皇帝调边军入京,所以现在他祖父为了表明立场,也不能和黄石见面。但孙之洁强调说,如果黄石这次是单身入京的话,孙承宗是非常希望能和他面谈的。
黄石点头称是。经孙之洁一解释,他也明白了这是立场问题,只要边军一天没有离开京师,那起先表示反对的孙承宗就不好和黄石见面。今天黄石表现得很温顺,孙之洁微微迟疑了一下又说道:“家祖父让我带一句话给黄将军。”
“孙公子请讲。”
可孙之洁并没有立刻说,而是又补充了一句:“嗯,这话可能有些不好听,但也是家祖父的一番好意,希望黄将军不要动怒。”
“阁老对末将的好意,末将心中一直有如明镜,孙公子但讲无妨。”
“嗯,家祖父说,黄将军年少得志,不太懂得韬光养晦,大概也不记得江彬的故事。”
江彬当年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和百姓,仅仅脸颊上就有好几个被弓箭洞穿的伤疤。明武宗亲身迎战蒙古小王子一战时,江彬也与明武宗并肩作战,并取得了这一战的胜利。
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开国天子以外很少有皇帝有身临前线的勇气,更很少有皇帝愿意为了臣民的福祉而不顾个人安危。明武宗这一战,事先遭到文官反对,战时也没有文官参加,故而事后遭到文官的极力贬低,甚至连斩首数字都被文官集团漂没掉。
不过历史记载自此战之后,一生叫嚣要入侵大明、恢复元朝的蒙古小王子再也不和明军交手,而自孝宗朝开始蠢蠢欲动的北方边患也得以缓解。
江彬是和王阳明同时代的人物,王阳明镇压了宁王的军事叛乱,而江彬则一生都在边疆报效祖国。这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文官,而另一个是边军武将。因此,王阳明得到了荣誉、赞许、天下士子的敬仰和史笔的褒扬。而回报江彬为国守边的一生,还有他与异族强盗交战而留下的遍体伤痕的,则是谋逆的罪名和凌迟处
死。
江彬也曾统率边军入京,江彬也曾因奋力保卫边疆而深得皇帝的宠幸。文官集团虽然隐忍不发,但等武宗一死,江彬也就身败名裂了。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黄石虽然很合适,但这话说起来实在是不吉利,所以孙之洁讲完后也惴惴不安,担心黄石会勃然色变。
出乎孙之洁意料的是,黄石脸上一点儿怒意都没有,恰恰相反,黄石站起来就是恭敬的一礼:“多谢孙公子相告,阁老对末将的一片爱护之情,末将感佩无地。”
黄石知道拿江彬来恐吓武将的事情这并不是第一次。万历皇帝曾经让禁军武将演练新式武器和军阵给他看,并让武将为他解答军事上的疑问。文官集团见武将分了他们的宠就怫然不悦,他们当时就提醒那些禁军将领不要忘记了江彬和文官集团争宠的下场,这话自然把那些禁军军官吓得魂不附体。
后来万历皇帝再次用中旨征召禁军将领入宫时,这些武将都拒不奉旨。面对中使的责问时,被征召的武将叩首求皇帝给一条活路。万历天子知道前因后果后,也就不再强人所难,从此毕生不再召集武将讨论军事问题。
黄石一听江彬的名字,心里也是暗自心惊,再加上万历朝的故事,黄石自然也不敢托大。见黄石如此谦虚,孙之洁和毛承斗同时吐出了一口大气。两个人对视一笑,连忙请黄石坐下说话。毛承斗对黄石笑道:“还好,还好,我刚才想黄将军听不进去也就罢了,只要不会脾气上来和孙兄大吵一架就好,我心里真是捏了把汗啊。”
黄石心下大奇,不明白自己怎么会给毛承斗留下这样的印象:“毛公子,这么久以来我曾对孙公子无礼吗?公子怎么担心我会听不进去呢?”
毛承斗一愣,就听孙之洁笑道:“毛兄弟瞎想,黄将军勿怪。”
“是,是我瞎想。”毛承斗也连忙承认错误。
黄石心中虽然奇怪,但也不愿意深究,就听任他们二人把话题带过去了。三个人说了几句话后,孙之洁又对黄石笑道:“黄将军大人大量,我还有一位朋友,想代人向黄将军请罪,好化干戈为玉帛。”
此时,亭外走进来一位陌生的公子,那年轻人站在黄石侧面向他一礼:“在下袁文弼,见过黄将军。”
黄石微微一笑却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去打招呼,亭中一下子冷场了。孙之洁脸上的笑容一僵,赶快站起来招呼道:“袁公子,你可让我们好等,快这边坐。”
这个袁文弼的历史黄石有所了解。黄石的前世,弘历和张廷玉这对主奴在《明史》里面睁着眼睛说瞎话,后来有人为了给清朝修纂的《明史》辩护,便硬说袁文弼是袁崇焕的遗腹子。可是他们却无法解释明廷在审讯袁崇焕一案的时候,审判官为啥要把袁文弼这个“遗腹子”按照大明律年满十六岁或以上的量刑标准来判,更无法解释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是怎么从河南逃出关外,得到皇太极接见的。
听着背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黄石又淡淡地笑了一下,然后把手伸向自己放在桌上的头盔,把那雪白的孔雀翎轻轻折了一下。他才一松手,那白羽就弹了起来,像利剑一样直指天空,黄石盯着颤动的白羽看了看,就捧起头盔戴到了脑袋上。
对面的三个人一下子都僵住了。看着黄石旁若无人地把头盔系紧,然后站起身来把斗篷披好。毛承斗也呆呆地站了起来,不知所措地说道:“黄将军,袁公子是来和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