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讲演录(第五卷)
分類: 图书,法律,法的理论,法理学,
作者: 付子堂主编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4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368793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西南毓秀,桃李芬芳,西南政法大学被誉为“法学界的黄埔军校”,其人才群体和学术成就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论坛则是广大西南学子和诸多学者共同的学术家园。论坛作为西南学子学术思想的表达和汇集,也因此汇人了法治事业的洪流。丛书集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西南法学学术界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我们这数代人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里将真实地——呈现,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恢复法学教育招生三十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所呈上的一份学术献礼!
——摘自西南学术大讲堂总序
现实是人类生存的当下处境,是人类感知的直接对象,是催生人类思想之花的“生活之树”……在现代学科知识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拒绝其他学科的成果。法理更是如此……这即是“法之理在法外”。
《法理学讲演录》就是其中的一个努力和尝试。
书名乃是移植法理学的开创者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1790-1859)的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而来。
第五卷收录的是2007年4—10月的讲座、讲课实况录音整理稿,主题大致可以界定为“法理学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法学与法学家的历史使命”。
——摘自《法理学讲演录》(第五卷)后记
内容简介
巍巍歌乐山麓,悠悠嘉陵江畔,西南政法大学宛若中国法府的一颗璀灿明珠闪耀其间。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院校之一,原西南政法学院以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于1953年正式挂牌成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政法类院校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对我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在全国首批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现代大学之精髓。50多年来,学术的自由和开放是我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1955年11月23日,学校举办了建校以来首次大规模学术讨论会,师生踊跃发言,观点激烈碰撞,学校论坛文化滥觞于此,蔚成日后学术大观。1977年恢复招生后,在特殊的政治社会氛围下,墙报暂时替代了大规模的讨论,开始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着西政学子对国家前途、社会政治、法律法学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正是在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中,西政学子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成为改革开放所急需的法律中坚力量。我校的论坛文化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下也进一步发扬光大,1998年以来,学校陆续创立了以“西南法学论坛”、“金开名家讲坛”、“名人论坛”为主体,研究生论坛、本科生论坛为两翼的“西南学术大讲堂”体系,形成了国内学界知名的论坛品牌,为求知若渴的西政学子提供了融会古今中外的丰盛学术大餐。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走上讲坛,或讲或评、亦庄亦谐,赢得了广大学子的热烈欢迎。
目录
郭道晖:社会公平与国家责任
强世功:理性与财产:洛克的自然状态学说及其启示
何勤华:中国近代法科知识分子与中国的代法不传统
谢晖:关注中国法学的多元化发展
梁慧星:中国法学家的历史使命
卓泽渊:中国现代法治的反思
付子堂等:立法目的与政治起源
周尚君:“悲苦情愁”马克思
后记
附:《法理学讲演录》1-4卷目录
书摘插图
郭道晖:社会公平与国家责任
付子堂: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我国法学界、法理学界的老一辈知名法学家郭道晖先生。大家欢迎!(热烈掌声)郭道晖老师在法学界被称之为“皓首赤子”,大家已经领略到了我们郭老先生的风采——他的满头银发。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郭先生的基本情况:
郭道晖老师,1928年出生,湖南湘阴人。据考证,郭家在湖南当地是书香世家,郭道晖的伯曾祖父是中国派驻英国、法国首任大使、晚清翰林院编修、广东巡抚郭嵩焘。(学生:啊!吃惊的声音,随之以热烈的掌声)郭嵩焘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先驱。郭老师在幼年时期曾经颠沛流离,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六个学期辗转五所学校才把高中读完。1944年,郭老师在16岁时,随家避走桂林,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家从湖南躲避战乱,先到桂林,考入桂林国立汉民中学,说不定在座的可能有郭老师的校友。在桂林汉民中学上课不到一个月,日寇近逼,于是随校由广西百寿跋山涉水步行千里到贵州榕江。1944年的冬天,他又步行到达贵阳,后来又到达重庆,进入当时的四川巴县战区学生高中进修班读书半年,然后转入江津国立九中,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中学。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第二年,随家回到老家湖南,在湖南省立一中读了半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郭老师是毛泽东的校友。1947年中学毕业,同年7月份,郭老师冒着酷暑一连考了四所大学,就像我们最近有些同学到处去考博士,见试就考。(哈哈)后来郭老师同时被三个学校录取,其中我问了一下郭老师,他说只有中央大学没有考上,最后他选择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郭老师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电机系,一个是因为他当时有一个雄心壮志——“工业救国”,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的理工科是最好的,当时的电机专业又是最尖端的,所以他想学得一技之长,通过工业来救国。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他仰慕清华的民主自由风气,当时已经有了投身到学生运动中的志向。1948年,郭道晖老师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在此期间曾经介绍朱镕基同志入党。(噢!掌声)当然,朱镕基同志非常伟大,但是他是郭老师的师弟。郭道晖老师和朱镕基在中学时就曾经在同一所学校学习过,朱镕基晚我们郭老师半年(低一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