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书法艺术之门系列 张猛龙碑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碑帖,
作者: 王翔 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76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56300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张猛龙碑》全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张猛龙曾任鲁郡太守,郡人为了表彰他的政绩,特立此碑以示纪念。《张猛龙碑》是北碑中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被推为北碑中之极品。其用笔沉着、痛快,结字险峻而有变化,它随字赋形,不拘方正,将密处收缩得极为紧凑,并将某些点画伸长,可谓收放有致,不拘小节。因为这一伸一缩,使密处更密,疏处更疏,而其所伸之笔,则一往无前,气势开张,有出人意料的奇妙效果。杨守敬说: “《张猛龙碑》整炼方折,而碑阴则流宕奇特。”康有为评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自公元386年建国,到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历时149年。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趁苻秦淝水战败而瓦解的机会,纠合旧部,在塞上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拓跋魏、元魏、后魏。拓跋珪定都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平城。平城作为北魏的首都长达96年(398—494)。在此期间,拓跋珪氏由游牧状态进入“分土定居”的生活,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社会形态由氏族制跃入封建制。
北魏以洛阳为首都凡40年(494-534)。迁都洛阳后,北魏的汉化改制更加彻底,完成了封建化的历程。北魏王朝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汉化的历史,由不自觉的汉化到自觉的汉化。由于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改制”而形成了崇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风尚。这样的风气对于人们的书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楷书书法。楷书书法出现了秀颖峻拔的风格样式,姿态近似南朝碑志楷书,特别是北魏书法在洛阳时期迅速走上了向南朝书法看齐并奋起直追的道路,形成了弃古趋新、舍质求文的书法风尚。
目录
《张猛龙碑》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部分 笔法
第一节 执笔
第二节 用笔
第二部分 结体
第一节 偏旁部首的书写要点
第二节 结体规律
第三节 结构形式
第三部分 临摹与创作
第一节 怎样临摹《张猛龙碑》
第二节 章法
第二节 创作
第四节 名家临《张猛龙碑》
第五节 集字对联
第四部分 附录
农历、公历推算一览表
干支纪年与公元年对照表
书学杂识
常用简繁字对照表
《张猛龙碑》原碑拓本选页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笔法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能表情达意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学习书法首先就应学习笔法,不得笔法,讵入其门?所以我们从笔法开始学习。笔法又分为执笔和用笔两大部分。
第一节执笔
历代书家把执笔都看得非常重要。宋代苏东坡就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虽然号称是“无定法”,但也强调了执笔的首要因素就是要“虚而宽”。卫夫人《笔阵图》说:“凡学书法,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唐韩方明《授笔要说》中云:“夫书之妙在执管。”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执笔的重视。讲解执笔之前,首先要了解毛笔的基本知识。
一、毛笔
毛笔由笔杆和笔头组成,可分为硬毫(狼毫)、软毫(羊毫)、兼毫(狼、羊毫混合)三类。按笔锋的长短可大致分为长锋、中锋、短锋。选择毛笔要观察以下的因素:尖、齐、圆、健。尖就是毛笔收拢后能形成一个圆锥形;齐是笔锋散开后,笔锋平齐;圆是指笔锋要饱满;健是指笔毫要有弹性。初学楷书者,宜以长锋羊毫或兼毫为宜。
二、执笔
(一)指法
指法,就是指用手指执毛笔的方法。从古到今书法的执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二指法、拔镫法(五字执笔法)等等。根据人手指的生理特征,我们提倡“五字执笔法”。五字执笔法,实际上就是五指执笔法,具体就是五个手指各自都有分工,这五字执笔法就是“撅、押、钩、格、抵”。
撅:是指拇指的用法。用拇指第一节内侧紧贴笔管,由外向内用力。
押:是指食指的用法。用食指的第一节与拇指相对用力,两指处于同一水平状态,由外向内用力,与拇指形成一个相对的“力”,使笔管保持平衡。
钩:是指中指的用法。即中指紧贴食指由外向内钩住笔杆。
格:是指无名指的用法。即以无名指甲肉相连处由内向外抵住笔杆,与中指形成一个相对的“力”来平衡笔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