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化学,分析化学,
作者: 林炳承,秦建华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599000版次: 1页数: 473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2716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具备将一个生物或化学实验室微缩到一块只有几平方厘米薄片上的能力,它很可能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或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封面文章将微流控芯片列为“改变世界”的七种技术之一,2006年Nature杂志就这种可能成为“这一世纪的技术”推出专辑。
本书全面概述芯片实验室各项单元技术及其集成,并对该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作者课题组的长期积累和在这一领域已完成的工作作为基本内容和具体案例贯穿全书。
内容简介
本书配以丰富、形象的图表,全面概述芯片实验室各项单元技术及其集成,并介绍这一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微流控芯片的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表面改性技术,驱动控制和检测技术,样品处理和进样技术,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微分离技术,液滴技术以及各种技术的集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生物学为纲,分别对芯片实验室技术在核酸分析和基因诊断,蛋白质和糖缀合物分析,代谢产物以及小分子分析,细胞培养、分选、裂解、内涵物测定和基于细胞模型的药物筛选研究,相互作用研究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加以描述。作者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已完成的工作作为基本内容和具体案例贯穿全书。
本书可供生命科学、化学及微机电力HI(MEMS)等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教师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此外,本书还可供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林炳承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德国TUbingen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访问学者;德国Tubinqen大学、美国Truman州立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科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洪堡基金(AvH)、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Fellow。第一至七届全国毛细管电泳大会主席或主席之一。Electrophoresis杂志副主编,Miniaturization in Asia Pacific年刊客座主编。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毛细管电泳研究,近十年来从事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研究,并以生物医学和药学为主要应用对象。著有《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科学出版社,2006)等著作。
目录
序
第1章绪论
1.1基本概念
1.2相关称谓
1.2.1微全分析系统
1.2.2生物芯片
1.2.3微阵列芯片
1.3发展简史
1.4微流控芯片的基本特征
1.5微尺度下流体的基本特征
1.5.1层流
1.5.2传质
1.5.3电渗
1.5.4传热
1.5.5相变
1.6应用领域
1.6.1化学
1.6.2生物学和医学
1.6.3光学
1.6.4信息学
参考文献
第2章芯片材料与芯片制作技术
2.1常用微流控芯片材料与性能
2.2芯片制作环境
2.3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制作
2.3.1薄膜材料和沉积技术
2.3.2光刻掩膜的制作方法
2.3.3光刻的一般步骤
2.3.4腐蚀方法及特性
2.3.5去胶方法
2.4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打孔方法
2.5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封接流程
2.6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评估方法
2.7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制作
2.7.1热压法制作流程
2.7.2模塑法制作流程
2.7.3注塑法制作流程
2.7.4LIGA技术制作流程
2.7.5激光烧蚀法制作流程
2.7.6软光刻法制作流程
2.8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打孔方法
2.9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封接流程
2.10高分子聚合物芯片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表面改性技术
3.1表面改性技术概述
3.2玻璃和石英芯片的表面改性
3.2.1动态改性
3.2.2硅烷化反应
3.3热塑性聚合物芯片的表面改性
3.3.1本体掺杂
3.3.2动态改性
3.3.3聚合诱导接枝
3.4固化型聚合物芯片的表面改性
3.4.1本体掺杂
3.4.2共价偶联
3.4.3聚合诱导接枝
3.4.4吸附—交联
3.5表面改性的表征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
4.1微流体驱动
4.2机械驱动
4.2.1气动微泵驱动
4.2.2离心力驱动
……
第5章进样和样品预处理技术
第6章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第7章微分离技术
第8章液滴技术
第9章检测技术
第10章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核酸研究中的应用
第11章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第12章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离子和小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第13章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附录本书涉及的量与单位符号简表
结语
书摘插图
第1章绪论
1.2相关称谓
1.2.2生物芯片
顾名思义,生物芯片指的应是一类以生物为其应用对象的芯片形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见诸于传媒的生物芯片指的是一种不含微通道,没有流体流动,以生物分子间的静态杂交和高密度点阵为特征的芯片(图1—7)。这种芯片先于微流控芯片问世,专一地应用于某些生物领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名“生物芯片”,并在某些场合沿用至今。在微流控芯片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的今天,这种薄片以称之为“杂交点阵芯片”更为确切。
国内一些大众媒体不时将微流控芯片和生物芯片相提并论,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事实上,尽管微流控芯片具有很强的生物功能,但是生物功能却远非微流控芯片功能的全部,尽管微流控芯片也能有静态杂交反应单元,但静态杂交反应又远非是微流控芯片所含操作单元的全部。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来说,微流控芯片较之被某些传媒称之为生物芯片的杂交点阵芯片而言,有着后者所无法比拟的内涵和外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杂交点阵芯片可以被看作是微流控芯片中操作单元只有亲和杂交一种,且流体的速度为零时的特例。杂交点阵芯片通量很高,但是它没有流体流动,传质仅靠扩散,反应相对缓慢、低效,在性能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改进空间。目前一种倾向性的做法是,将微流控芯片上的某些元素,特别是反映其流动特征的混合技术,引入杂交点阵芯片中,大幅度地提高后者的反应效率。作者实验室进行了若干相关工怍,图1—8为其中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