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电工技术,电工基础理论,
作者: 余虹云,李瑞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181000版次: 1页数: 215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3786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是保障高处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也是每一位高处作业人员应掌握的技术。
本书从高处作业存在的潜在危险入手,并结合所做的研究性试验结果,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为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从高处作业存在的潜在危险入手,并结合所做的研究性试验结果,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为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高处作业相关术语、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安全规程等高处作业工作原则;低压电杆、试验高塔、组立铁塔、电厂机组续建工程及高处坠落事故引发的思考等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帽、安全带、连接器、挽索、势能吸收器、防坠器以及安全网等高处作业的基本防铲器材应用技术;角钢塔、钢管杆塔及构架、混凝土杆、电力设备检修、杆端及出线作业、平台作业防坠落装置典型布置方案;营救器材简介、营救作业及营救预案等高处跌落营救技术。
本书可作为输变电和火电施工、运行、检修人员及相关行业从事高处作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与高处作业相关的设计人员的技术参考书、岗位培训教材,也可供安全监察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处作业防坠落器材生产企业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处作业安全工作原则
第一节 高处作业相关术语
第二节 高处作业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三节 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第二章 高处坠落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第一节 低压电杆坠落事故
第二节 试验高塔坠落事故
第三节 组立铁塔坠落事故
第四节 电厂机组续建工程坠落事故
第五节 高处坠落事故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 高处作业的基本防护器材
第一节 安全帽应用技术
第二节 安全带应用技术
第三节 连接器应用技术
第四节 挽索应用技术
第五节 势能吸收器应用技术
第六节 防坠器应用技术
第七节 安全网应用技术
第四章 防坠落装置典型布置
第一节 角钢塔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二节 钢管杆塔及构架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三节 混凝土杆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四节 电力设备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五节 杆端及出线作业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六节 平台作业防坠落装置布置方案
第五章 高处跌落营救
第一节 营救器材简介
第二节 营救作业及营救预案
书摘插图
第一章高处作业安全工作原则
什么是高处作业?高处作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如何掌握和执行高处作业的安全规程?这是每个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所关注的话题。
第一节 高处作业相关术语
一、高处作业
凡在离地面(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都可视作高处作业。
二、坠落高度基准面
通过可能坠落范围内最低处的水平面定义为坠落高度基准面。
三、可能坠落范围半径
为确定可能坠落范围而规定的相对于作业位置的一段水平距离称为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一般以R表示),其大小取决于作业现场的地形、地势或建筑物分布等有关的基础高度。
不同高度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见表1-1。
四、基础高度
以作业位置为中心,6m为半径,划出一个垂直于水平面的电力高处作业防坠落技术柱形空间,此柱形空间内最低处与作业位置间的高度差称为基础高度(一般以h表示)。
五、高处作业高度
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简称作业高度,一般以日表示);作业高度分为2~5m,5
下面通过两个例题介绍高处作业高度日的计算,计算中仅针对A、B两作业位置的关系。
[例1—1]A作业位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20m,B作业位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两作业位置垂直面最短水平距离为3m,如图1—1所示。
解:显然,A作业位置基础高度h为20m,可能坠落范围半径R为5m,作业人员有可能坠落在两作业位置的中间最低处水平面区域内,故A作业位置的高处作业高度日为2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