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实务新向导——平面构成
分類: 图书,艺术,设计,设计基础,
作者: 舒燕,陈剑生 编著
出 版 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1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7883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将首先告诉学生有关点、线、面这三种平面构成要素的概念、要素的组成方法及构成形式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学好这些法则,如何在了解法则后创造性使用法则和平面构成要素。
本书是“平面构成”之《设计与实务新导向》,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对平面构成中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平面构成中的形态要素、平面构成的形式、平面构成的空间、平面构成的空间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向学生提供了解决平面设计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尽可能多地深度新的方法,并从中找寻到最好的设计方案,从而感受到设计的真正乐趣。
这本书献给具有冒险精神、敢于突破固有模式、不愿墨守成规的未来视觉设计创造者!
作者简介
舒燕,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上海虹桥画院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收藏。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历史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概念
第三节 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
第二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态要素
第一节 点
第二节 线
第三节 面
第三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 变化统一
第二节 和谐对比
第三节 对称均衡
第四节 节奏韵律
第五节 夸张简化
第六节 比例尺度
第四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
第一节 重复构成
第二节 近似构成
第三节 渐变构成
第四节 特异构成
第五节 对比构成
第六节 发射构成
第七节 密集构成
第八节 分割构成
第九节 肌理构成
第五章 平面构成的空间
第一节 图与底构成
第二节 反常态构成
第三节 替构构成
第四节 矛盾空间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历史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包豪斯学院(Dasstatiiches Bauhaus)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城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时年35岁的格罗佩斯大胆地在包豪斯学院进行了教学改革,而在当时其他的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仍是19世纪的传统与唯美的艺术古典主义。包豪斯设计学院以鲜明的功能主义,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口号。开创并设计了整套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将新的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视觉感知度达到了理性的水平。包豪斯学院也以崭新的教育方法和一流的教授群体为世人所敬佩。如:康定斯基、伊顿、克利费宁格、蒙克、莫霍利等一流艺术家都在此校任教,他们也是其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者和实践者。其中的瑞士画家、美术理论家和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学院开设了基础课程,他的《设计与形态》和《色彩艺术》著作开拓了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包豪斯学院最终确立了20世纪的艺术设计理念,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
包豪斯学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既有严格的理论体系,也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教学里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的精华,打破了旧有的艺术教学模式,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鼓励学生对色彩的形式想象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实验,使学生超越旧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培养了崭新的、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
由于战争,“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说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现代艺术设计诞生的摇篮。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就是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中逐渐成熟的。虽然它们当时还没有形成较规范的体系,但是它们对于包豪斯设计学院学生设计实践的开展功不可没。20世纪中叶,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引进三大构成教育体系,日本的艺术设计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把它变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充实整理,所以日本在三大构成教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大构成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开始被引入,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共用的艺术基础教学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