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人类学(贵州民族学院学术文库)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吴秋林著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70000版次: 1页数: 334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957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影视文化人类学也可称为影视人类学,对其一般的理解是使用影视的手段研究民族或者文化人类学的一种新兴学科。但这种“理解”很明显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肤浅认识,而事实上影视文化人类学有着比这种理解深刻得多的内涵。
在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工具论中,影视被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如果在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中使用了影视的手段,那这个民族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可以称为“影视民族学或影视文化人类学”。如果强调影视的技术要素,“影视民族学或影视文化人类学”就是一种技术意义上的表现,一种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如果在“影视民族学或影视文化人类学”中侧重文化的影响力,而影视是被看作一种文化的表现时,影视似乎是一种现代文化的象征,“影视民族学或影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难免被这种文化所影响……实际上,在影视文化历史中,关于“影视民族学或影视文化人类学”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完善的概念,只有一些运动的发展中的一般界定。
作者简介
吴秋林,1955年生于贵州省盘县,祖籍江苏丹阳,汉族。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始从事以寓言研究、创作为主的文艺学术研究活动;1991年后从事宗教文化研究;1994年从事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艺术学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九种,二百余万字,其他著作数十种,近七百余万字。近年来参加和主持了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主要学术专著有:
《寓言辞典》(副主编、撰13万字,山东明天出版社1988)、《寓言文学概论》(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世界寓言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居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艺术概论》(与人合著,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中国寓言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戏剧艺术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美神的眼睛》(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梭嘎苗人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学科基础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人类学基础
第二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影视技术基础
第三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的电影语言艺术基础
第四节学科边缘的基本关系
第二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历史论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初始时期
第二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历史
第三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影视人类学家
第四节影视文化人类学学术团体和电影节
第三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文化论
第一节作为一种文化的影视
第二节影视文化的演进
第三节 影视文化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四章影视文化人类学技术论
第一节影视技术的出现
第二节影视技术的性质
第三节 影视技术与影视文化人类学
第五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本体论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及概念
第二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意义和功能
第四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成果的分类
第五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前景
第六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片的拍摄与制作(上)
第一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片
第二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片的拍摄原则
第三节影视文化人类学家的修养
第七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片的拍摄与制作(下)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片拍摄的选题
第二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片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方法
第三节影视文化人类学片的制作流程
第八章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历史上的图像
第二节 图像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照片的拍摄
第四节对贵州《百苗图》的图像人类学志的分析
附件一
附件二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影视文化人类学学科基础
第一节 影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人类学基础
“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或者是影视文化人类学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即文化人类学。说到文化人类不就一定离不开人类学这个学术词汇,文化人类学的出现和研究动因就是因为人对人类自身的研究而来的。现今讲的“人类学”是一个比文化人类学外延更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人类可以研究的一切对象,即人的起源,人的体质的发展进化,人的身体是怎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及人的文化和习俗等等。
“人类学”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语,其字面上的意义是“关于人的科学”,由“人”和“科学”两个词组成。这个词最早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使用,但他在使用这个名词的时候主要用于研究人的精神本质,并不是今天的关于“人类学”的含义。“人类学”这个词汇被用以说明人的体质构造,大约是在15世纪。而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Magnus Hundt)在莱比锡刊印了一本名为《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的书,这是一部纯粹的解剖学著作。1533年,意大利人加里阿佐卡佩尔写了一本名为《人类学》(或《人类本质论考》)的书,内容是有关于人类个体变异的资料。1594年,又有卡斯曼的《人类心理
从上述列举的关于人类学的著作中不难看出,“人类学”最初的含义主要是对人类体质的研究,也包含着对人的精神意义的内容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双重的。在“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至今仍然对世界文化有深刻影响的关于“人类学”的学说,以及许多有趣的“图景”。这些“图景”大概描述下来应该是这样的:“人类学”的研究是从对人的体质的研究开始,即人是什么?人的形态描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有普遍共识的“体质人类学”,是讲人的身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