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王建成 主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400000版次: 1页数: 424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909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住宅、服饰、文身、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船形屋,黎族代表性的住宅,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古老的住宅建筑。黎锦,是驰名于世的纺织工艺品,其中双面绣和龙被至为华美,是黎锦中的精品。文身,黎族文身历经数千年,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期盼,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独木器,黎族善于用原木雕凿、刳制各种独木用具,达数十种之多。独木器功能多样,造型古朴,装饰自然,集立体雕刻与平面雕刻于一身。此外,钻木取火、制陶、黎药、农耕、交通等各有其精妙之处,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制度文化主要内容有社会组织“峒”和“合亩制”。峒是20世纪50年代前部分黎族地区存在的社会组织,黎语原意是人们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由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家庭组成村落,由若干村落组合成峒。合亩制主要分布在今五指山市一带,是黎族特有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合亩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生产方式,“合亩”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有些还接受非血缘的外来户参加,“亩头”由父系长辈担任。生产资料归全亩统一使用。合亩共耕收获的产品,扣除留作公共开支和亩头提取少量稻谷外,其余平均分配。
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如古老神奇的传说故事,激越优美的音乐舞蹈,节日、出生、结婚、死亡、生病仪式规则,它通过象征意义,反映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三月三是黎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展示黎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黎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黎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黎族文化包含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第一类属于物质文化,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本书是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收录了海南人口迁移路径与黎族居住地的形成、黎族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明信息、黎族抱怀人织锦图纹赏析、黎族蛙崇拜探究、浅论黎族歌谣的传承及保护、黎区社会状况、经营独立性调查、黎锦产业化发展的思考等文章。
目录
前言
原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在首届黎族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在首届黎族文化论坛上的演讲(节录)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给首届黎族文化论坛的贺电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厅长陈志荣在首届黎族文化论坛闭幕时的演讲
“黎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设想
从民族学材料看黎族与骆越族的关系
海南人口迁移路径与黎族居住地的形成
开发海南岛五指山的先行者
对历代治黎策略演变的反思
黎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黎族早期的物质文化
黎族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明信息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强县
海南民族地区绿色文化试论
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对策
从黎族社会传统习俗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黎族抱怀人织锦图纹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黎锦文化研究的几点认识
当代黎族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仪式操演与社会记忆:以黎族婚恋仪式歌为例
黎族蛙崇拜探究
女性生殖崇拜的结晶——黎族的文身与蛙崇拜探源
黎族美孚方言戈烈人的丧葬习俗调查
基于TPI的黎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
试论黎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在历史的跨越之间——试论黎族当代文学的发展
浅论黎族歌谣的传承及保护
苗族瑶族黎族口弦琴调查与Jew's Harp的比较研究
试谈黎族原始制陶
浅谈黎族艺术的成就与特色及其整体风貌
试论黎族传统图案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的装饰作用
法国人萨维纳和他的《海南岛志》
日文黎族研究资料综述
日本人眼中的黎族——以民国时期的日文资料为中心
《五指山问黎记》为我们再现20世纪20年代
黎区社会状况
黎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旅游业的互动
浅谈借助市场推动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海南省五指山市初保村市场经济进入与
经营独立性调查
浅谈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
黎锦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后记
书摘插图
“黎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设想
二、黎学的起源
应该说,自从有了黎族,关于黎族的学问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黎学学科,应该产生于20世纪初西方民族学传人中国以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历史文化主要记录和保存在汉文文献中。周秦时代,史籍所称的“雕题”、“儋耳”或“离耳”、“穿胸国”或“贯胸国”等,这是最早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文身、佩戴大耳环、穿着贯首衣的文化习俗。
汉代以后,内地人士对黎族了解和认识逐渐增多。从两汉至民国,涉及黎族的著作、文章多达千种以上。宋元时期,文人对黎族的居住、生产、生活、服饰、文身、音乐、舞蹈、婚姻、丧葬、宗教以及民族特征等有较多的记载。明清时期,官方志书对黎情记载日详,如明朝正德《琼台志》内载有“黎情”两卷,分“原黎”、“列黎”、“抚黎”、“平黎”、“统黎”和“议黎”等六篇,清代道光《琼州府志》有“黎情”、“村峒”、“防黎”和“议黎”等篇。一些官僚学士笔记亦有不少记叙黎人生计、民俗、风物的,如明代顾蚧《海槎余录》,清代张庆长的《黎岐纪闻》等。
总括说来,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对黎族的认识十分肤浅,对黎族内部状况知之甚少,对黎族族群分类也不科学。有根据封建化程度进行分类的,如“生黎”、“熟黎”等,还有根据服饰等特征分类的,如“大鬃黎”、“剃头黎”、“细藏黎”、“黑忏黎”、“生铁黎”等。
三、“黎学"产生
20世纪初,西方民族学传人中国。海南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遂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的对象。与此同时,各国传教士、旅行家、冒险家、民族学家更加关注海南岛及黎族。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现数百种关于海南岛和黎族的专著、文章和研究报告等,仅日文资料就有一百余种。影响较大的有美国传教士编的《棕榈之岛——海南概览》(1919年)、法国萨维纳《海南岛志》(1928年),德国史图博《海南岛黎族志》(1937年,德文原书名应为《海南岛的黎族》)、日本小叶田淳著《海南岛史》(1943年)等。其中,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是第一本用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黎族的专著,它标志着黎学的产生。这个时期,中国学者也开始用西方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较为著名的有罗香林、刘咸、王兴瑞、岑家梧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