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王彦广)(二版)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化学,有机化学,
作者: 王彦广等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648000版次: 2页数: 384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2203460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原第一版教材教学实践和广泛征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16章,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和性质、基本有机瓜及其机理,以及立体化学有机波谱分析基础知识。本书编排体系独特,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章节中的“知识卡片”栏目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在各章节中增加了“问题”栏目,便于读者及时检查所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药学、环境等专业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1.2共价键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3有机反应的类型
1.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第2章脂肪烃和脂环烃
2.1脂肪烃的分类和构造异构
2.2脂肪烃的命名
2.3脂肪烃的结构和顺反异构
2.4烷烃的构象
2.5脂肪烃的物理性质
2.6脂环烃的命名
2.7环烷烃的构象
习题
第3章对映异构
3.1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3.2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
3.3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4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3.6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3.7外消旋体的拆分
习题
第4章碳碳重键的加成
4.1亲电加成反应
4.2硼氢化反应
4.3环加成反应
4.4与氢的加成反应
4.5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
4.6氧化反应
4.7聚合反应
4.8小环的加成反应
4.9末端炔氢的酸性
习题
第5章自由基反应
5.1自由基的产生
5.2自由基的结构及稳定性
5.3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5.4不饱和烃的a-H卤代
5.5自由基加成反应
5.6烷烃的热裂
习题
第6章芳香烃
6.1芳烃的分类及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6.2苯的结构
6.3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6.4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6.5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和反应活性
6.6芳烃侧链的反应
6.7多环芳烃
6.8芳香性
习题
第7章有机波谱分析基础
7.1电磁波谱的概念
7.2红外光谱
7.3核磁共振谱
7.4紫外吸收光谱
7.5质谱
习题
第8章卤代烃
8.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8.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及波谱特征
8.3卤代烷的制备
8.4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8.5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8.6消除反应的机理
8.7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8.8卤代烃的偶联反应
习题
第9章醇、酚、醚
9.1醇
9.2酚
9.3醚
9.4硫醇、硫酚和硫醚
习题
第10章醛和酮
10.1醛和酮的结构及命名
10.2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及波谱特征
10.3醛和酮的制备
10.4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10.5醛和酮α-碳上的反应
10.6羰基的还原反应
10.7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10.8磷和硫叶立德与醛、酮的缩合反应
习题
第11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1.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11.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1.3羧酸的酸性
11.4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11.5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和醇解
11.6羧酸及其衍生物α-碳上的反应
11.7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11.8羧酸衍生物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
11.9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其他反应
11.10碳酸和原酸的衍生物
习题
第12章胺、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2.1胺的命名和结构
12.2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2.3胺的碱性和酸性
12.4胺的制备
12.5胺的反应
12.6季铵盐和季铵碱
12.7重氮化合物
12.8芳基重氮盐
习题
第13章杂环化合物
13.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3.2呋喃、噻吩和吡咯
13.3咪唑、噻咪和噁唑
13.4吡啶和嘧啶
13.5稠杂环化合物
13.6生物碱
习题
第14章碳水化合物
14.1单糖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4.2单糖的反应
14.3寡糖
14.4多糖
14.5氨基糖
14.6糖缀合物
习题
第15章氨基酸、肽、蛋白质及核酸
15.1氨基酸
15.2肽和蛋白质的结构
15.3氨基酸序列测定
15.4多肽的合成
15.5核酸
习题
第16章周环反应
16.1电环化反应
16.2环加成反应
16.3σ-迁移反应
习题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 绪论
1.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研究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的来源、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与作用机制的一门重要学科。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基础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在体内通过有机反应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煤、石油和天然气——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是有机化合物;人们身上穿的各种样式的服装,肩上背的各种款式的背包,脸上、手指上涂抹的各种艳丽的化妆品,脚上穿的各种运动鞋、塑料鞋等,这些都是有机化合物或是由有机化合物转化而来;能使病人消除各种病魔、解除痛苦的各种药物绝大多数也都是有机化合物。而生产和制造这些有机化合物又离不开必要的有机反应。因此,可以说人类生存一刻也离不开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从元素组成来看,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carbon),所以1848年L.Gmelin将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的化合物,将有机化学定义为研究碳的化学。当然,这一定义也包括了一些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后来,C.Sehorlemmer提出碳的四个价键除各自相连外,其余都与氢相连,于是有了烃(hydrocarbon)的概念,而其他含碳化合物都是由别的元素取代烃中的氢衍生出来的,因此,把烃及其衍生物定义为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则被定义为研究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这一概念一直延用至今。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并不多,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是由碳、氢(hydrogen)、氧(oxygen)、氮(nitrogen)、卤素(halogen)、硫(sulfur)、磷(phosphorous)等少数元素组成,但有机化合物的数目非常庞大。2001年,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化合物数目已达到2500多万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的一个原因是碳原子处于第Ⅳ主族,结合力很强,碳与碳之间可以通过单键(single bond)、双键(double bond)、三键(triple bond)连接成链状、环状或笼状化合物,并且参与。的碳原子数可多可少。另一个原因是有机化合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isx)merism),即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现象。例如,乙醇(CH3 CHz—OH)和二甲醚(CH3-O-CH3)都具有分子式C2H6O,但两者的结构和性质却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