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肖庆华著
出 版 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8245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该书并不是以莱辛的全部著述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的、传记型的转述式研究,而是从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都市空间这一视角出发,以其人其作作为分析的入口。作者发现莱辛在关注上述这些主题时,有某种强烈的、贯穿始终的现代和后现代意识,她对现代都市空间的独到体验与表达及其书写策略的运用也是极有特色的。该书通过探寻莱辛都市空间书写的各方面特征,对伦敦的都市空间、差异空间、性别空间和内外视角,作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描述,从而对其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也以此视点作为推进莱辛研究领域的有益尝试。
目录
导论:都市空间、文学空间与莱辛
第一章 莱辛的都市漫游
第一节 都市和帝国的边缘人
第二节 寻找自己的声音
第三节 我们大家的莱辛
第二章 伦敦的都市空间
第一节 地上伦敦
第二节 地下伦敦
第三节 伦敦的文学场
第三章 伦敦的内外视角
第一节 两个世界和视角
第二节 《四门城》:帝国都市的边缘空间
第三节 《高原牛的家》:帝国前哨的伦敦空间
第四章 伦敦的差异空间
第一节 《第五个孩子》:家庭空间的生产
第二节 《好恐怖分子》:青年亚文化空间的生产
第三节 《简萨默斯的日记》:象征差异空间的生产
第四节 《重坠爱河》:老年文化空间的生产
第五章 伦敦的性别空间
第一节 女性气质与社会空间
第二节 男性气质与社会空间
第三节 同性恋气质与社会空间
第六章 重建文本世界的意义
第一节 学理意义
第二节 现实意义
结语:都市空间分析视角对莱辛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考古
第二节 莱辛小说在中国的接受
第三节 莱辛小说对中国都市文学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莱辛著作年表(1949-2007)
附录二 国外莱辛研究文献
附录三 国内莱辛研究文献
附录四 莱辛研究的电子、音像及图片资料
附录五 多丽丝莱辛访谈
附录六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莱辛的都市漫游
第一节都市和帝国的边缘人
在20世纪的英国,有为数不少的英国小说家都有出生在英国殖民地,成年后又回到英格兰的经历,莱辛也不例外。多丽丝莱辛,又名为多丽丝梅泰勒莱辛(Doris May Tayler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波斯卡曼沙(Kermanshah,Persia),现称伊朗(Iran)。父母均为英国人,其父阿尔弗雷德库克泰勒(Alfred Cook Tayler)原任银行职员,在第一次大战中当了英国军官,负伤后失去了一条腿。照看他的护士艾米莉莫德麦克维(Emily Maude McVeagh)与他相爱而结婚。1919年,阿尔弗雷德带着怀有身孕的莫德来到波斯的卡曼沙,并做了当地银行的经理。在那儿,多丽丝作为他们的长女出生了。随后,阿尔弗雷德又转职到德黑兰(Tehran),但不再担任银行经理一职。虽然,莫德喜欢德黑兰的社交生活,但阿尔弗雷德却不堪忍受被人驱使的生活。1924年,阿尔弗雷德带着全家回伦敦度假,同年,5岁的莱辛便随父母迁居南罗德西亚(Southern Rhodesia),现称津巴布韦(Zimbabwe),弟弟哈里泰勒(Harry Tayler)至今仍在那儿生活。殖民地的现实成就了莱辛的边缘身份,同样,边缘的社会地位也让莱辛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核心人物。她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流放者,是殖民地的流放者,是城市的流放者,而且,她更是一个自愿的流放者。对莱辛来说,生存受命运之轮的支配,只有在这个时候,身为流放者的她才注定会立于社会的上层,分享文学前辈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