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政治-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大串讲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陈先奎,赵宇主编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133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全国十二大考研辅导机构指定用书,连续6年超过100万考生使用本书成功备考!
在这个时候,你必然需要这样一本书,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将所有可能的命题点明晰起来。
精准概括,把握考研脉搏,洞察要诀,占据考试先机。
知识成就未来,金榜助您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政治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它精准的概括和把握了考研的脉搏,洞察其要诀,占据考试先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政治理论五门课的精髓,权威、透彻分析每个知识点的含金量,并设置了包括时政在内的百余道重点题。全书共分6个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全面的介绍。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一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第三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八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一般作选择题。尤其注意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般作选择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尤其注意判别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研究的问题
1.世界的统一性、共性。
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精神第一性——唯心主义。
2.世界存在的状态。
联系、发展地看问题——辩证法。
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
3.认识——用唯物、辩证的观点了解认识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社会历史——用唯物、辩证的观点了解社会历史叫做历史唯物主义。
【重点分析题】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般作选择题)
1.定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1)区别: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联系: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而决定了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而决定了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根本出发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1)旧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是从直观形式去理解物质,抹杀了意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把物质看作是意识的产物,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两者都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2)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克服了旧哲学的片面性,认为实践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阐述了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的基础,从实践出发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哲学思想的发展
1.唯物主义。
(1)定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
(2)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始基)。形态——金、木、水、火、土;元气;原子(德谟克利特)。缺陷——自发性、猜测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归结为原子。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了唯心主义有神论;坚持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宗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导,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一般作选择题。主要判别物质是具体的东西,还是不是具体的东西?——物质不是具体的东西,是所有具体东西中的共性)
2.唯心主义(一般作分析题。分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1)定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精神——认为是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形态——感觉、经验、意志、理性、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的“心”),最终导致唯我论。
②客观唯心主义:精神——认为是独立于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形态——理念、绝对观念、绝对精神、宇宙精神、神(中国哲学家认为的道理)。
(3)产生的根源:(注意分析有关错误观点哲学依据的分析题)
①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
②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作为精神生产的垄断者,会夸大精神的作用。
③认识论根源:割裂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会使认识的某一过程、某一阶段片面化、绝对化、直线性。(一般作选择题。主要判断精神是人的主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还是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还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例如: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辩证法。
(1)古代朴素辩证法;
(2)近代唯心辩证法;
(3)现代唯物辩证法。
五、哲学的党性
1.定义:是指哲学中的党派性,也就是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
2.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2.显著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
3.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二、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性:(一般作分析题。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要的、根本的是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2.科学性:(一般作选择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1)第一次真正确立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区别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
一、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3.革命性:
(1)主要表现在阶级性上,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批判性,资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性随资本主义的逐步建立而失去了批判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三者是相互统一的
1.实践性所表明的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使其具有科学性。
2.实践性表明了要与无产阶级的实践相结合,使其具有革命性。
3.强调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归宿和结论。
【重点作分析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一般作选择题。尤其注意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
1.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学派。
(1)科学主义:
①基本观点:认为一切知识乃至于哲学都应该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之上,从而把一切哲学知识都归结为经验。
②哲学倾向:经验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③基本派别: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经验主义。
④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2)人本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科学理性,鼓吹非理性,认为人的非理性决定世界的本质,所以人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②哲学倾向:非理性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③基本派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④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吸取现代西方哲学的合理因素,从而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久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3)变革了哲学的研究方式。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
(1)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哲学的论证;
(3)有利于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2.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3)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精华。
3.基本要求。
(1)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2)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提高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
(3)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树立全球意识;
(4)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还进一步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2)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等理论,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①围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深化了我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从而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重点注意作多选同时注意作分析题):
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③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第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特别是方法论含义上的分析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第二,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第四,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
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唯物史观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
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3)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必然要求。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客观现实作为我们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污染,既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危害,更是长远的隐忧,甚至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重!点注意分析题,涉及有关规律性哲学分析题材,就灵活运用这段话加以分析,包括今年用这段话分析抗震救灾的哲学启示)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要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