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与新科学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领导学,
作者: (美)惠特利著,简学译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7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09793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泳专文推荐!机械世界观正是制造管理问题的元凶!量子物理、自组织系统和混沌理论为管理带来启示!被翻译成17种语言,英文原版全球销量超过30万册!组织管理大师玛格丽特惠特利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引言和第1章主要介绍了三个科学分支,并通过它们来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两个部分还详细介绍了宇宙是如何建立秩序的,并且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对生命系统建立秩序的方式不但不欣赏,反而抱有恐惧心理。
第2-4章介绍量子物理对组织管理的借鉴意义。实际上,在组织管理方面,直到今天我们仍沿用起源于17世纪的牛顿物理世界观。量子物理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大型复杂系统中观察和感知、参与和关系、影响和联系等相互间的关系。
第5章和第6章主要讨论生命系统,以及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概念。这两章对不平衡和变化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指出了混沌对于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混沌理论是第7章的主题。混沌是建立新秩序所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混沌与秩序是相伴而生的,平衡状态不但不受保护,甚至也不是大家期望看到的。从混沌与秩序二者的关系中,我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无论是在生命体内还是在一个组织内,混沌都不是坏事,而是建立秩序的必经之路。我从分形理论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大自然中丰富多彩、姿态万千的图案,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再结合个体的充分自主性形成的。而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们人类需要通过“意义”才能使混乱的局面产生秩序。
第8章讨论生命系统变化、适应和成长的非凡能力。
在第9章,本书从科学理论中提炼了一些原则,它们一起构成了领导力的“新科学”。这一新的世界观能够告诉我们该如何感知世界。将来我们还会有很多的发现,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参与到这一“发现之旅”中来。
为了更有说服力地表明,我们确实需要新的世界观指引我们在混乱的时代前行,作者在这一版新增加了一章,将这些新观点应用到“现实世界”。第10章从新科学的视角重点讨论两个最为迫切的需要: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阻止恐怖主义的能力。
后记是作者个人富含哲理的一些思考。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惠特利,组织管理领域最前沿的大师、预言家和思想家。
最丰富的组织经历:从1973年起身兼演讲家、顾问、作家等职,咨询服务的对象从美国军队到女童子军,从CEO到修女,有《财富》百强企业、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基金会、学校、宗教组织和专业协会等。
全新管理思维的实践者:将来自生命系统、混沌理论和量子物理的组织管理启示应用到柏卡纳机构中。柏卡纳是全球性的慈善研究与实践机构,尝试寻找未来组织的新观念和新架构,并致力于创立值得大家参与的新型组织。
带来全新世界观的导师:涉猎诸多领域——科学、历史、文学、系统思考、组织行为、社会政策等,多年来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思考。
目录
引言 探索领导组织的觯方法
第1章 发现有序的世界:控制式管理的困境
关键词提示:自创生、耗散结构
第2章 量子时代的牛顿组织:组织关系与权力
关键词提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超距作用
第3章 空间不“空”:无形的场与组织价值
关键词提示:场、形态共振
第4章 世界的参与特性:“好奇害死猫”与参与式管理
关键词提示:薛定谔“猫向题”、散点矩阵图
第5章 平衡与变化:组织变革的关键法则
关键词提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
第6章 信息的生命特征:组织沟通与信息管理
关键词提示:分形、进化反馈
第7章 奇异吸引子:混沌对领导者的启示
关键词提示:混沌游戏、奇异吸引子
第8章 变化是生命的本能:建立弹性组织
关键词提示:栖居意识
第9章 新的科学管理:参与式管理与自主决策
关键词提示:自参照
第10章 现实世界:救灾和反恐
关键词提示:范式盲
后记 通向新世界的旅程
译者后记
媒体评论
这样的杰作十年才出现一本。惠特利将对组织和人的思考推进到一个全新高度。读后永远不会重回到旧思维上。
——肯布兰佳,《一分钟经理人》的作者
惠特利通过生物学、化学尤其是量子物理学上令人振奋的突破,为商业管理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图像。这种商业与科学之间的新关系,是用来观察我们组织的新透镜。
——《出版商周刊》
这本书让我们坚信: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领导者都必须用生物思维模式代替牛顿思维模式!
——《华尔街日报》
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新成就、新发现应用到管理与领导力上面,的确是一个创举。
——马乔里凯利,《企业伦理杂志》的创办人和出版人
书摘插图
第1章 发现有序的世界:控制式管理的困境
导读
组织的目标能否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实现?
在组织管理中,规章制度、打卡钟等控制手段能否创造秩序?
组织为什么运转失灵?
我们沿着平缓的石头小路向山上走去,花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我的马刚刚学会驮东西,还不是很熟练,一路上不是撞了我的背,就是碰伤我的脚后跟。最后,它还是踩到我的脚趾上,尽管穿着靴子,我的脚趾依然被踩得疼痛难忍。但这是很值得的。这里是美国落基山脉,美丽的景色一如既往。我坐在小溪边,把双脚放到溪水中。向远处望去,溪流闪着金光,一直流向随风摆动的绿色草丛。周围有松树、山峦,雄鹰。牧场的尽头,一只驼鹿正向我们这里张望,并将其庞大的身躯藏在一棵不到10公分粗细的树后,而这棵树刚好在我们的视线之内。见此情景,我们感到很好笑。不过,仔细想想,我认为这其中所蕴涵的道理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对包含若干过程的结构进行研究——它们既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特征,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物理形态。再回到眼前,溪流在我脚边形成了旋涡,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溪水。因为正在度假,我不想就溪流做深入的思考,但是,只要我醉心于它的流动,各种想象还是不断在我的头脑中涌现。
最后,我不禁要问:在组织管理方面,溪流能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为眼前无所不包的内容所吸引:旋涡里有泥沙、草、水,还有石头。溪流最突出的能力是适应与改变,随着能量的移动,它又会呈现新的结构。但我觉得,在这一适应性的背后,是水对于流动的需要。水因为重力作用而从高处流向低处,并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形态虽然在变,但目标是明确的。结构的出现,仅仅是临时性的解决方案,所起的作用是创造条件而不是干预。而我从各种组织中学到的单一形态、正确答案、过去的实践等理论,在这里全然不起作用。溪流对岩石的响应,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不然,就不会有美国的大峡谷。科罗拉多河懂得,回归大海的道路本不是一条,而是无数条!
很多组织都缺乏这种信念,不相信能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实现它们的目标,不相信只要将关注点放在决心和愿景上,它们就可以有完美的表现。我们已被组织结构问题搞晕了。我们建立的组织结构僵化而又复杂,因为我们认为,组织结构必须防止破坏力量的产生,这种力量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眼里的世界是一个敌对的世界,组织或者建立组织的我们,如果要想生存,只有建立足够精明的组织,才能有效抵御自然力的破坏。溪流与自然力则建立与此完全不同的关系。它们怀有坚定的信心,知道它们奔向大海的热切希望一定会成为现实。大自然不但产生对溪流的呼唤,还给出了答案。
我经历过的很多组织活脱脱就是戒备森严的堡垒。防御气息弥漫在组织中:严守的秘密和上锁的私人文件;命名为“战役”、“冲突”、“战争”、“争夺战”的活动,以及用常见的、描述进攻和防守的体育术语来命名的活动。很多组织认为,即便对它们的员工也必须进行防卫,这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指导方针、打卡钟、规程来实现。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组织,给新员工的见面礼是27个他们可以被立即解雇的理由,同时他们还会因为其他理由被解雇。一些组织有严格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部门的员工不能与任何其他部门的员工交流。在大多数公司里,管理制度都规定了可以向谁咨询、向谁建议或者可以对谁进行评论。如果任由组织里的这些因素相互融合并进一步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任由一些员工进行坦诚的交流,我们担心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害怕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人们渴望世界能够继续稳定运转,但又时时刻刻笼罩在恐惧与脆弱的阴影下,因此,在得到溪流启示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我都想知道这一现象的奥秘。无所不在的恐惧一定是从某个地方走向我们的。但究竟是哪里呢?按照现代西方思想,我认为其中一个来源是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模糊认识,这些概念是从17世纪的科学中提炼出来的。那时,世界被看做一个因“上帝第一推动”开始运转的机器,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样,“熵”的概念就逐渐被我们熟悉。机器不断磨损,最后停了下来。诗人叶芝(Yeats)写道:“万物零落,中心已失去控制力,世界处于混乱状态。”我们认为,宇宙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调整过程而继续发展下去,并焕发出青春的气息。我们要想前进,就必须提供能量来扭转其衰败进程。因为我们是地球上的精灵,将靠顽强的意志力使世界继续运转。我们将为生存而抗争。
事情一直是这么糟糕!有些东西仅仅是我们的想象,很久以来,我们就是如此认识世界的。该打住了。我们应该把过去对世界的认识放在一边,以更轻松的方式去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不仅仅是溪流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实际上,只要留心观察,学问随处可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是让我们刚好碰见,到哪里去找秩序的源头呢?
我想,自然不但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秩序,还清楚地告诉我们秩序是如何实现的。虽然我们有过被波动和变化打乱了计划的经历,但从本质上说,世界是有序的。波动和变化是建立秩序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为了说明生命创造自身的能力,人们自创了一个陌生的词——“自创生”。“自创生”是生命为了变化、发展而进行创造和更新的基本过程。生命系统是包含大量过程的网络组织,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对其他所有过程产生影响。整个网络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创造。所有生物都将经历相同的过程。正像系统科学家埃里克詹奇(Erich Jantsch)所说的那样,生命系统是“永不停歇的组织结构,它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对变化进行思考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生命系统创造出自己,另一方面它将适时地改变自己以保持生存。当有机体感到变化是保持自己生存的唯一途径时,变化就将立刻发生。
关于生命系统的另外一个悖论是:在更大的关系网络内,每一个生命体都能保持自身的特征;反过来,这一关系网又直接影响到其特征的形成。每一个生命都以单独的实体存在,但它同时又是整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观察和分析组织当中的员工个体时,关注点放在了人的差异上,这似乎要把人一个一个地分割开。事实上,只有我们学会参与到关系网络中,我们才能生存下来。“自创生”描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所有的生命体都能够“通过与系统内其他生命体的相互作用创造出自己”。世界不是轻易就会四分五裂的,不需要我们把它捏合在一起。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过程,正是这些自相矛盾的过程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和谐。
在化学领域,普里戈金的研究工作(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也告诉我们一个自相矛盾的真理:无序可以成为新秩序的源头。普里戈金将这些新发现的系统称为“耗散结构”,以说明它们自相矛盾的特性。“耗散”意味着损失,是指能量逐渐衰减的过程,而“结构”表示实际的秩序。普里戈金发现,能量衰减的耗散活动是建立新秩序所必不可少的。耗散并不会导致系统的消亡。在系统放弃现有形态的过程中,耗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系统重组为新形态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普里戈金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答西方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困惑:如果熵的理论是普遍适用的(科学理论是这样认为的),那为什么生命依然生机无限?为什么生命总是不断更新和进化,而不是退化或走向消亡?
在耗散结构中,任何一个对系统的扰动,对于这一系统通过自组织行为建立新的秩序,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外部环境提供新的、不同的信息,系统就会对如下问题做出判断:是否接收这一外部刺激并做出反应?所谓的新信息,可能仅仅是与正常情况相比出现了小小的差异。但是,如果系统关注这一信息,就会将其带入系统内。一旦进入网络系统内部,信息就会变化与发展。如果信息已成为系统无法再忽视的巨大扰动,变化就会立即发生。此时,系统在如此大的扰动刺激下,就会因失去平衡而四分五裂。在当前形态下,系统无法应对扰动,所以解体成为它的唯一选择。但是,解体并不意味着系统的消亡。如果生命系统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特性,它就可以通过自组织而成为更高级的复杂系统,也就是自己的新形态,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外部环境。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无序可以成为新秩序的源头,成长往往起源于不均衡,而不是平衡。实际上,组织管理中我们担心的大多数事情,如解体、纠纷、混乱等,都无需视为将给我们带来灾难的消极因素。相反,它们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从新的视角来看,科学家们认为,无序和秩序的关系是“秩序源于混沌”或者“变化产生秩序”。这些新的理论准确地描述了混沌与创造性、解体与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量子世界里,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尤为突出。在亚原子层次上,变化的发生是跳跃式的,根本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量子物理学家一般用“可能性”这样的术语来描述这些现象,而不用“预测”。他们只能计算出量子跃迁的大概时间和地点,而无法做到精确无误。牛顿物理学则认为,世界以确定的方式运转(普里戈金最新的研究成果已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
量子理论对传统的客观度量观念也提出了挑战。在亚原子层次上,如果不干涉事物的生成,或者更准确地说,如果不参与事物的生成,就观察不到任何东西。量子世界的这一奇怪特性,已经动摇了人们对确定性、可预测性和控制的传统科学认识。乍一看,量子物理学中的概念好像也无助于探索更加有序的世界。但是,无法在量子层次上进行准确预测,并不是内在无序所导致的结果。相反,观察到的行为是量子相互关联的结果,这意味着存在深奥而又隐蔽的秩序。在连续不断变化的关系网络中,能量不断融合与变化,瞬间的波动最终形成剧烈的变化。系统是非常有序的,而我们试图从连续运行的系统中分离出不连续的事件,因此看起来又像是无序的。
人们发现,即便是过去认为是绝对无序的事情——混沌中,也存在着秩序。在混沌理论中,人们用“奇异吸引子”解释混沌现象。“奇异吸引子”是计算机生成的跟踪系统演变过程的旋涡运动图。当一个系统处于人们无法知道其下一步将做什么的状态时,我们称其为混沌系统。这样的系统绝不会重复其过去的行为。但混沌理论还告诉我们,如果进行长期观察的话,混沌系统仍存在固有的秩序。它的杂乱运动仍然局限在一个未知的范围内,在这一范围内,系统是有序的。说明其系统演变过程的漂亮图形,就是“奇异吸引子”(参见彩图)。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序中包含着秩序,秩序中也包含着无序。我们一直认为,无序就意味着杂乱无章,就像看到“无序”这个词的感觉一样。但这是真的吗?混沌确实毫无规则,或者秩序仅仅是无序中的幸运一刻?我们已习惯以不同的状态来看待事物:要么是正常状态,要么就是例外。但在全新的世界里,自相矛盾是最为突出的特征,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交替变化的:混沌和秩序,变化和稳定。这些相对应的事物就像太极阴阳图的两个极。说不清哪个是主要的,但二者都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当观察变化发展时,我们看到了交替变化的结果。
有一位系统科学家说过,系统就是以临时性结构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这些有生命力的结构,完全不同于我们曾搭建的实体结构。生命的结构都是临时的,如果有必要,它们就会改变。“例如,毛毛虫和蝴蝶就是同一个系统在连续演变过程中的两个临时稳定的结构。”系统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有必要,它将放弃老结构而呈现出新的结构。
我们渴望建立组织的秩序,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做。我们过去所看到的秩序都是以搭建的结构呈现的,如装修华丽的高楼大厦、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或考虑周全的计划。这些结构的建立花费了太多精力,人们不会轻易就把它们舍弃。在探求秩序的进程中,我们不喜欢无序,也一直在努力避免无序现象的发生,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把无序看做积极的东西。我自己也对系统演进形态的千变万化感到困惑不解:结构出现了又消失;良好效果的获得不是源于刚性的组织结构图或者工作描述,而是源于生长、自我更新等自然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进入这个新世界是非常艰难的,建立关于新世界的理论体系也不容易,除非有足够的依据。我们所有人,即便是在刚性组织里工作的人,也都有“自组织”的经历:有时,我们会根据环境的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完全按照理想的计划去执行。我们不能继续留恋过时的形态,而要弄清怎样才能以新的方式更好地进行“自组织”。
回想过去那些最可贵的工作经历时,我发现了这种“自组织”的存在。因为只是考虑怎样把事情做好,所以把角色、任务的事情就忘在一边了。由于太专注于工作,我们也就没怎么考虑定义责任或角色的事。我们都觉得首先要搞清怎样做最有效以及如何立即付诸实施。当人们谈到非正式领导的时候,都会提到类似的感受——这样的领导力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大家的需要。我们可能难以正式地向这些领导表示敬意,但我们总是知道谁是真正的领导,为什么我们愿意跟着他做事。赫尔曼米勒(Herman Miller)公司的前CEO马克斯德普雷(Max De Free)将非正式领导称为“巡回领导”(roving leadership),并认为他们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立即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在团队中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明白,只有充分满足团队和个人的需要,他们才能够得以生存与发展。组织管理顾问吉尔杨诺夫(Jill Janow)认为,最好是把领导理解为一种行为,而不是一个角色。我们永远都需要领导者。但是,领导者是形形色色的,究竟哪类领导者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从古到今,我们在组织管理中一直自寻烦恼,因为我们总是将控制与秩序混为一谈。这是丝毫不足以为怪的,大量的文献信息表明:领导这一概念一直是依照控制功能进行定义的。列宁道出了众多领导者的心声:“自由虽好,但控制更好。”但控制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
如果人是机器的话,对人进行控制就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精灵,试图通过刚性结构进行控制就无异于自杀。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中无法存在秩序,除非有领导者;无法进行自我调整,除非通过政策来规定;负责的领导者必须事事亲为……那么,我们就不要再指望有更多收获,除了我们现有的——摧毁个人和集体生命活力的枯燥工作。
如果我们改变寻找秩序的思路,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不再寻求控制,而是真心诚意地寻求秩序,那又会怎样呢?我们发现,秩序存在于过去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地方——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有生命的动态系统统。实际上,一旦以全新的眼光去看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它们会告诉我们秩序究竟是什么。
我看了一眼那只驼鹿,又专心致志地凝视那棵小树。我们认为,组织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还认为,只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结构,我们就能够控制组织。实际上,这些想法是很不明智的。如果我们只盯着那棵树,就看不见周围生命系统的演变过程。这些生命系统有助于我们建立秩序,这是我们渴望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