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讲演全集:物理学卷III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物理学,理论物理学,
作者: 《诺贝尔奖讲演全集》编译委员会 编译
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1字数:版次: 1页数: 117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1042517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讲演全集》根据瑞典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把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所有获奖人(或获奖组织、团体)的获奖年代、获奖原因、获奖者传略(或简介)、颁发诺贝尔奖时的颁奖词和获奖者的讲演词,系统、全面地编译成书。这是一部收集了有关诺贝尔奖的全部原始文献的巨著,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阅读,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1976 伯顿里希特
丁肇中
1977 菲利普安德森
内维尔弗兰西斯莫特
约翰范弗勒克
1978 皮约特连尼德维奇卡皮察
阿诺阿伦彭齐亚斯
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1979 谢尔登李格拉肖
阿布杜斯萨拉姆
史蒂文温伯格
1980 维尔洛格斯登菲奇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1981 凯伊塞格巴恩
阿瑟肖洛
尼科勒斯布洛姆伯根
1982 肯尼斯威尔逊
1983 萨勃拉哈马尼耶钱德拉西卡
威廉阿尔弗雷德福勒
1984 卡罗鲁比亚
西蒙范德米尔
1985 克劳斯冯克利清
1986 厄恩斯特鲁斯卡
格尔德贝宁
海因里希罗雷尔
1987 约翰尼斯格奥尔格柏诺兹
卡尔亚历山大缪勒
1988 利昂莱德曼
梅尔文施瓦茨
杰克斯坦伯格
1989 诺曼弗拉姆齐
汉斯德赫麦尔特
沃尔夫冈保尔
1990 杰罗姆I弗里德曼
亨利W肯德尔
里查德E泰勒
书摘插图
1976 伯顿里希特
丁肇中
传略
丁肇中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丁肇中出生后3个月随父母回到中国河南省,1948年又随父母到台湾省,1956年9月6日返回美国并就读于密执安大学。1960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工作一年。1964年回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7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包括量子电动力学、弱电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1974年发现了J粒子,这一成果轰动了整个高能物理学界。1976年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1979年领导马克杰(Malk J.)小组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通过实验确切地证明了胶子现象。1981年领导实验小组着手进行13实验计划。自1975年以来,多次访问中国,热心于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颁奖词(瑞典皇家科学院格欧斯达埃克司蓬教授致词)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伯顿里希特教授和丁肇中教授,以表彰他们在一种新的重基本粒子的发现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这一发现为粒子物理开辟了新的前景,并在全世界所有具有这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室激起了巨大的实验活动。它为对所有的物质和几个基本作用力的深刻认识带来了希望。
与人体大小相比,基本粒子小得微不足道。它们比病毒、分子和原子都小,甚至比多数原子的微小核还小,但它们对于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和基本作用力极其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对于社会也很重要。一条基本的哲学原则是,任何层次的物质单位的性质都是从其下一层次导出来的。
70年前,第一种基本粒子就与诺贝尔奖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还没有形成原子结构的正确图像。在1906年的诺贝尔奖演讲中,J.J汤姆生(J.J.Thompson)把他所发现的电子比喻为构成原子的积木之一。今天,我们知道电子在许多科学和技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各种科学和技术——它把我们身体内的分子联结在一起,它携带着使我们的电灯发光的电流,它在电视屏幕上画出了实实在在的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