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与情报

分類: 图书,传记,外国政治人物,
作者: 纪真 著
出 版 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300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3716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美国的情报发展史不仅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还与历届总统的性格、经历、治国理念、决策风格和情报观念密切相关。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与情报的关系,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美国总统对待情报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以及对美国情报事业的不同影响,也可以了解美国情报机构如何由弱小走向强大,如何在内耗和挫折中执意向前,如何在顺境中跌倒,在逆境中突破。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情报工作为纬,再现了美国情报工作随总统变更而变化的历史……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重要变革期
第一章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33-1945)
任职最长的总统
从轻视情报到重视情报
设立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
成立情报协调局
组建战略情报局
罗斯福与杜诺万
简要评介
第二章 哈里S.杜鲁门(1945-1953)
意外成为总统
解散战略情报局
中央情报机构转型之争
成立中央情报组
成立中央情报局
走马换将
简要评介
第三部分 冷战时期
第三章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1961)
从军人到总统
艾森豪威尔的情报观和决策方式
任命艾伦杜勒斯为中情局局长
重视保密工作
U-2高空侦察机
导弹差距
重视秘密行动
加强对情报的管理与协调
国家情报评估
简要评介
第四章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1-1963)
“迷”一样的总统
初登总统宝座
猪湾事件
反思与变革
撤换中情局局长
古巴导弹危机
简要评介
第五章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63-1969)
争强好胜的总统
约翰逊的情报使用和决策方式
撤换中情局局长
越南战争
简要评介
第六章 理杰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1974)
选举的阴影
尼克松的决策风格
独特的情报管理和使用方式
赫尔姆斯的坚守与尴尬
“政治局长”——施莱辛格
黯然离去
简要评介
第七章 小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4-1977)
唯一没有用票选出的总统
福特的决策风格
福特的情报观和使用情报的方式
中央情报局地位的衰落
福特对中央情报局的调查与保护
控制秘密行动
撤换中情局局长
简要评介
第八章 小詹姆斯(吉米)厄尔卡特(1977-1981)
最无能的总统?
卡特的情报观和管理情报方式
撤换中情局局长
最重视技术的局长——特纳
伊朗人质危机事件
简要评介
第九章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81-1989)
伟人还是傻子
让情报机构重整旗鼓
协调运作的国家情报机构
里根政府的情报活动与苏联的垮台
韦伯斯特临危受命
简要评介
第三部分 冷战后调整期
第十章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1993)
唯一担任过中情局局长的总统
布什的中国任职经历
布什的情报理念和决策方式
留任韦伯斯特为中情局局长
任命巴伯特盖茨为中情局局长
巴拿马行动
布什等高层为何不相信伊拉克会全面入侵
海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
情报改革计划
布什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情报使用
简要评介
第十一章 比尔克林顿(1993-2001)
绯闻缠身的总统
调整国家战略和情报工作重心
频繁更换中情局局长
削减情报经费和人员
成立国家图像与测绘局
情报改革与阿斯平/布朗委员会
克林顿为何没有对本拉登下手?
简要评介
第四部分 新一轮大调整
第十二章 乔治沃克布什(2001-2008)
浪子回头的牛仔
法院判定的总统
父子总统
老布什的情报灌输和影响
小布什的执政风格
“911”恐怖袭击
美国总统是否忽视了预警情报?
“911”独立调查委员会
伊拉克战争
情报失误?
小布什是否“政治化”情报?
“情报门”丑闻
特尼特辞职
波特戈斯的就任与辞职
迈克尔海登接任中央情报局长
新一轮大调整
改革的背景
国家情报主任
由“烟囱”走向“融合”
军方的竞争与担心
首任国家情报主任内格罗蓬特
三份备忘录
围绕伊朗核武器的情报评估
又一个“水门事件”?
简要评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重要变革期
第一章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33-1945)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当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突然辞世时,很多美国人,尤其是那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长大的美国人伤心不已,他们根本想象另外一位总统入主白宫的情形。罗斯福在他的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用历史学家威廉洛伊希滕贝格的话说,后来的每一位总统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对于富兰克林罗斯福,人们通常会津津乐道于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以及如何领导美国及盟国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有可能是他不为人知的私生活,但他开启了美国成为超级情报大国的大门这一事实,却经常被人所忽视。可以说,从罗斯福开始,美国总统与情报就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成为美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任职最长的总统
1882年1月30日,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的一个显贵家庭,是一对溺爱孩子的父母的独子。他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百万富翁,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的第26任总统。罗斯福在海德公园村的自家庄园度过了没有风吹雨淋的童年。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后赴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罗斯福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当时,罗斯福领导的是一个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破坏的国家,以及一个受极权侵略主义威胁的世界。可以说,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双重危机为罗斯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的。从1933年至1945年,罗斯福连任4届总统,时间长达12年,直至于1945年4月12日因病去逝。
自美国总统职位设立以来,罗斯福是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美国不是规定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一届,为什么罗斯福能干12年呢?美国总统最多只能干8年,这话没错,不过这一规定也经历了由惯例到打破惯例,再到形成法律的过程。1797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的第二个任期结束时,拒绝了其他人要求其继续连任的要求,毅然退休,从而为美国确立了一个一直延续到1940年的先例:即总统只能连任一届,期满就会自动下台。早在华盛顿初任总统的时候,他就说过:“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华盛顿是英明的,他也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到了1940年,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在此情况下,罗斯福决定打破惯例,寻求第二次连任。此时的美国民众或许信奉的是“渡到河中别换马”的古老谚语,或许听从了民主党人“连任三期,也要比三流人才好”的宣传,用他们的投票权造就了一位任期超长的总统。1951年,美国对宪法进行了修订,第22条修正案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当选总统超过两次。”虽然法案也规定,因在任总统突然死亡或其他原因接任总统的副总统,还可以竞选连任两次,但今后任何总统的任期都不可能再超过罗斯福了。
从轻视情报到重视情报
美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1775年7月2日,华盛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情报队伍,用以获取英军的有关情报。时任大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不仅亲自挑选优秀人才从事情报工作,还直接向间谍下达指令,亲自分析研判情报人员发回来的情报,并据此制定作战计划和行动方案。美国独立后,人们对情报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当时美国的这种做法与西方国家的整体氛围是一致的。西方国家认为。和平时期根本不需要专职情报机构,只有在战时或明显感到战争威胁时才需要情报。受整个欧洲国家大环境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影响虽然扩至全球,但对情报工作仍不是很重视。原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甚至认为,君子不应该拆看别人的信件。虽然后人曾对史汀生是否说过此句话产生过怀疑,但史汀生生前并没有予以否认,想必还是说过这句话的。现在看来,这句话对情报工作而言显得愚昧无知,但在当时却是美国社会对情报工作的普遍态度,情报机构沦落为发配低能军人的单位,情报也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些情报机构开始被取消或者裁员,就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密码破译机构——“黑室”,也于1929年被迫关闭。此后,只有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偶尔进行一些密码破译工作,美国的情报工作基本陷入了停滞期。
美国情报机构真正大显身手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亲身经历者。罗斯福入主白宫时,正值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执政初期,罗斯福忙于解决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国内各种迫切的现实问题,对外仍然延续奉行中立政策。此时,尽管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机器已开足马力准备发动战争,尽管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呼之欲出,但美国人仍然希望能够置身事外,远离战争。当时的罗斯福并不热衷关注欧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他仅仅是依靠美国驻外的外交官员向其汇报各国情况。不过,由于外交官员提供观察分析的角度不一,各种情报出入很大,罗斯福很难从中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因而这些情报并不能给罗斯福带来多少有用的信息。1937年连任后,欧洲以及亚洲的局势日趋紧张,加之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有所减轻,罗斯福逐渐将重心转向外交事务。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英联邦国家也随即对德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由局部战争走向了全面爆发的阶段。当晚,罗斯福对美国人民进行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指出,一旦发生战争,所有国家的和平也就处于危险之中,此时美国和平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那些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概况并不全面了解”却轻易提出的保证或预言。此时,罗斯福意识到,他必须及时掌握欧洲、亚太等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情况,并对德国、日本的战略意图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在此情况下,罗斯福开始着手改组情报机构,并频频向外派出特使,加强对外情报搜集。很明显。此时的美国已经不再安心做“君子”。正如美国原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情报术》中反驳亨利史汀生的观点时说:“当国家的命运和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时,君子当然要拆看别人的信——如果能够拿到手的话。”
设立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开展对外情报工作的情报机构。虽然一些部门设有情报机构,但它们搜集情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本部门的需求。相互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沟通。美国最早的情报机构是海军情报局。成立于1882年,以海外武官搜集情报作为情报的主要来源。效仿海军组建的陆军情报局成立于1885年,情报搜集方式与海军类似,情报工作效率也较为低下。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院并无专门的情报单位,仅存在一个名义上的“情报司”,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查和发布新闻消息。除了海军部、陆军部、国务院这三大部门以外,美国的内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也开展一些情报活动,但规模、范围都极为有限。当时的美国情报机构不仅设置混乱,而且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也非常有限。1939年,美国战争部只有22个情报官员,陆军只有四、五个驻外武官,陆军情报局在华盛顿仅有66名工作人员,海军情报局也只有130多个以参赞或观察员身份在国外活动的特工。从这些数字当中,我们很容易对美国当时的情报能力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为了解决情报工作缺乏统一协调和指导的问题,罗斯福总统于1939年6月26日致国务卿、财政部长、陆军部长、商务部长、司法部长和邮政总长机密训令,要求联邦调查局局长、陆军情报局局长和海军情报局局长组成“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开始定期开会交换情报信息并进行讨论。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的成立,是罗斯福推进美国情报工作改革的第一步,也是美国情报机构由分散走向集中的最初尝试。
在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成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通过定期会议以及在美国国内进行的反间谍工作,联邦调查局、陆军情报局和海军情报局逐渐认识到了集中进行情报工作的必要性。于是,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和陆军情报局长迈尔斯联合向该委员会递交了报告,认为情报活动特别是对外秘密情报活动应该加强部门协调。1940年6月24日,罗斯福总统下达总统指令,明确了任务分工:联邦调查局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承担西半球的对外情报工作,陆军情报局和海军情报局则在必要时对世界其他地区开展情报工作。在西半球以外的地区,海军情报局负责太平洋,陆军情报局负责欧洲、非洲和巴拿马运河地区,夏威夷是陆军情报局和海军情报局的交叉点。罗斯福还下令在联邦调查局成立“特别情报处”,并且规定该部门可以得到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在财政上的资助。另外,海军情报局的外国情报处也设立了“特别情报科”。如此一来,到了1940年中期,美国政府就有了两个主要从事海外情报活动的特别情报单位。
成立情报协调局
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的成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部门相互隔绝的情况,但并不能彻底解决情报机构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更无法满足美国日益增长的情报需求。随着战火在欧洲大陆的肆意蔓延,德国的间谍已开始出现在美国的本土,这令美国明显感到了威胁,美国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要求改革情报机构的呼声。1940年底,一些人主张由联邦调查局负责协调各有关情报单位的工作,但被联邦调查局局长拒绝。此外,还有人建议在联邦调查局下设外国情报司,用以作为获取外国全面情报的唯一机构,但也无下文。
面对着改革的呼声,罗斯福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派遣威廉杜诺万作为其特使出访英国等地,了解当地的形势。杜诺万返美途中在英国进行了短暂停留,其间与英国情报界人士和特工组织进行密切接触。1941年3月,杜诺万返回美国后立即建议罗斯福总统成立一个新的情报机构,主要执行五项特种任务,即公开宣传、秘密的心理政治作战、敌后扰乱、游击战特种情报和战略设计。1941年4月6日,杜诺万将这个建议写成书面材料。5月31日,他又正式写了一份题目为《关于建立战略情报局的计划要点》的建议。6月10日,杜诺万又补写了两份材料。杜诺万所建议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①战略与情报密不可分,战争期间必须联合国家的全部力量进行情报工作;②必须建立一个“掌握敌国情报的中央机构,在国内外直接搜集并通过现有各政府部门搜集有关敌国之资源与意向的情报”;③新机构的主管由总统任命并且只对总统一人负责,机构有自己的经费而且要保密,预算由总统一人决定;④这个机构的职责不与联邦调查局、陆军情报局、海军情报局所执行的任务冲突,只是负责在国外开展情报工作,协调国外进行的所有搜集情报活动,并对从各种来源收集到的所有情报加以整理,向总统及其他领导人做出解释;⑤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财政部、陆军部、海军部、司法部的助理部长组成。从上述建议可以看出,杜诺万建议成立的新的情报机构是一个以椭圆形办公室为重心的、以总统为首要服务对象的统一的集中型情报机构。
罗斯福对杜诺万的建议非常感兴趣,认为此举可以有效地整合美国的情报力量。1941年6月18日,罗斯福在白宫办公室召见了杜诺万,明确向其表示将成立一个新的情报机构,并指定其为负责人。1941年7月11日,罗斯福总统签署关于设置情报协调局和任命情报协调局局长(Coordinator of Intelligence)的命令,规定该机构的使命是负责协调和汇总防务情报,并任命杜诺万为情报协调局局长。总统的行政命令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情报协调局局长在‘总统的同意下’可接触所有其他政府部门、机构和消息来源,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或损害总统作为陆海军总司令的正规军事与海军顾问的职责’。”①根据罗斯福的命令,情报协调局的任务是“搜集、复核来自各个方面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加以分析综合,以供总统和总统指定的官员使用”。对于情报协调工作的性质,命令明确:“在总统的要求下,应进行可能有利于获取国家安全方面重要情报的附带性的活动。”为避开国会监督,减少麻烦,罗斯福在命令中还提到,“钱可以从总统的秘密经费里支出”②。情报协调局成立后,主要的工作是搜集有关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情报。从事对敌国的战略情报研究,供总统决策时参考。此外,情报协调局还经常在罗斯福的授意下进行一些对外宣传活动,以配合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美国成立情报协调局取代“部际情报协调委员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情报界混乱的状况。由于职能重叠,再加上各军种和其他情报部门“地盘”意识突出,情报协调局的协调工作并不是很顺畅。按照规定,情报协调局对包括联邦调查局、海军情报局和陆军情报局等在内的情报机构有协调职能,但并不具有权威性,这些机构经常不“买账”。这一局面导致决策层在使用情报之前,必须首先对所获得的原始情报进行评价、鉴别和综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惨痛教训使得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内的所有美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情报机构林立、缺乏交流和协调的弊端所在,认识到了建立集中统一情报机构的必要性。可以说,珍珠港事件加快了美国建立集中型统一的情报机构的步伐。
其间,有一个小插曲非常值得一提。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授意情报协调局搜集关于日本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等方面的情报,希望从中找到日本的弱点,对日本进行报复。接到命令后,情报协调局仔细地研究了日本的地理和人文情况,最后向罗斯福提出了轰炸日本火山造成日本被掩埋的荒唐方案。还有一个方案更为荒唐。情报协调局通过研究认为日本人害怕蝙蝠,于是提出了“蝙蝠轰炸计划”。更有意思的是,罗斯福在未充分了解情报是否属实的前提下就指示杜诺万和他的情报协调局执行“蝙蝠轰炸”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国真的派出了轰炸机飞到日本上空,发射或降落了大批蝙蝠。不过,这些蝙蝠没有执行美国赋予它们的使命,因为大多数蝙蝠在飞行或降落的过程中都冻死了,未死的也奄奄一息,再也没有飞起来。事后发现,日本人害怕蝙蝠也是一场闹剧。
……
